摘要:这两天在地里干活,感觉这太阳比立秋前还毒!汗珠子噼里啪啦往下掉,衣服就没干爽过。老话说“立了秋,把扇丢”,可这立秋都过了好几天了,咋感觉这热劲儿一点没退,反而更“焖”得慌了呢?这立秋后的热,跟立秋之前的热,到底有啥不一样?为啥大家伙儿都管这叫“秋老虎”?今天咱
这两天在地里干活,感觉这太阳比立秋前还毒!汗珠子噼里啪啦往下掉,衣服就没干爽过。老话说“立了秋,把扇丢”,可这立秋都过了好几天了,咋感觉这热劲儿一点没退,反而更“焖”得慌了呢?这立秋后的热,跟立秋之前的热,到底有啥不一样?为啥大家伙儿都管这叫“秋老虎”? 今天咱就唠唠这个理儿。
先说这感觉上的差别。 立秋前那会儿热吧,它像在“桑拿房”里蒸,又闷又潮,喘气都费劲,那是典型的“暑热”。可这立秋后的热呢?感觉像站在“烧烤架”上烤!太阳光特别“辣”,晒在皮肤上发烫,空气呢,有时候反而干爽一点,但那股子“燥”劲儿上来了。 早晚呢,可能稍微凉快那么一丝丝,可一到中午,那热浪是一点不含糊。这“秋老虎”的热,带着点“燥”,带着点“狠”劲儿。
为啥会这样?关键就在“秋老虎”这个名号上! 它可不是白叫的。
“副高”这个“老虎”还在呢: 夏天那会儿,是副热带高压(咱就理解成一个大热盖子)稳稳当当地罩在咱们头上,热得透不过气。立秋了,按节气是秋天开始,但这个“热盖子”(副高)它没那么快撤走啊!它还在咱们南方或者东部沿海赖着,时不时还要往北拱一拱。它一回来,就带来大晴天和高温,这热源没断供!湿度变化: 立秋后,不像盛夏雨水那么集中频繁了。雨水少了,空气里的水汽就少了些,湿度下降。没了那么多水汽“捂”着,太阳的热量直接晒到地上、晒到人身上,感觉就是那种干晒、燥热,太阳光特别“毒”。但有些年份或者地区,“秋老虎”期间也可能遇上湿度大的时候,那就是“闷热+燥热”的混合双打了,更难受!太阳“角度”变了: 立秋后,太阳确实开始慢慢往南走了(北半球)。听着好像阳光弱了?其实不然!这时候,白天还是挺长的,而且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更“正”了,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热量损耗相对少一些,所以中午前后的阳光威力依然十足,甚至感觉更“晒”得慌。身体“错觉”? 咱们身体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到立秋心理上觉得该凉快了,对热的耐受度可能反而有点下降。这时候再遇上高温,感觉就特别明显,特别“烦人”。就像盼着下班了,结果老板突然说要加班,那感觉能一样吗?所以啊,这“秋老虎”的名号,真是形象! 它形容的就是立秋后这段“回光返照”式的炎热天气——看似秋天来了,冷不丁又杀个回马枪,像老虎一样凶猛、霸道,让人猝不及防。 老辈人根据经验总结出“秋后一伏热死人”、“二十四个秋老虎”之类的说法,都是在提醒咱们:别急着收凉席!秋凉没那么快,提防着这股子“虎”劲儿!
面对这凶猛的“秋老虎”,咱干农活、搞生产的乡亲们可得注意:
多喝水,喝对水: 别等渴了再喝。绿豆汤、淡盐水(出汗多时)、菊花茶这些解暑生津的,比光喝冰水强。避开“虎头虎脑”的时段: 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秋老虎”最猛的时候,尽量别顶着大太阳干重活。活儿实在多,起早贪晚干中间歇。遮阳防护不能少: 草帽、斗笠、长袖透气薄衫(防晒伤)、毛巾,该戴戴,该穿穿。地头备点清凉油、藿香正气水(注意看说明,防中暑用)。饮食清淡点: 天燥热,油腻辛辣少吃,多吃点瓜果蔬菜,像冬瓜、丝瓜、梨子这些,清热润燥。关注天气变化: “秋老虎”再凶,也蹦跶不了太久。留意天气预报,特别是早晚温差开始明显拉大,或者有冷空气消息时,就是“老虎”要归山的时候了。您那儿“秋老虎”发威了吗?感觉今年这“虎”劲头足不足?有啥对付它的好法子?欢迎在评论区唠唠您家的经验和感受!
下期预告:
《秋分到,农事忙!这些关键活儿别落下》
眼瞅着“秋老虎”一走,真正的秋凉就要来了。秋分节气是农事上的大日子!下期咱就好好聊聊,秋分前后,田间地头有哪些必须抓紧的关键农活?冬小麦播种、秋收作物管理、果园采后护理...干货满满,关系到咱一年的收成,千万别错过!
来源:走近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