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阳明心学文化遗产考察暨地方史研究座谈会在大英县进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09:37 2

摘要:2025年8月9日,遂宁阳明心学及地方史研究学者在遂宁市大英县举行阳明心学文化遗产考察暨地方史研究座谈会。胡哲远、陈显超、胡兴明、陈名扬、彭三山等学者参加。

2025年8月9日,遂宁阳明心学及地方史研究学者在遂宁市大英县举行阳明心学文化遗产考察暨地方史研究座谈会。胡哲远、陈显超、胡兴明、陈名扬、彭三山等学者参加。

遂宁阳明心学文化遗产考察团队在大英县文武村文武学舍前合影

上午,考察组成员在胡哲远老先生带领下来到大英县回马镇文武村。据胡哲远介绍,文武村得名于该村先贤胡慎咨(即胡明钦)于晚清宣统年间捐资创办的“文武宫”。胡慎咨先生(1876-1955年)系晚清、民国教育家,曾任教于京师高等学堂、四川高师等校。文武宫崇祀孔子、关羽文武二圣,同时也设有小学,对所在地域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文武宫遗址今不存,但原址不远有“文武学舍”,该学舍系清代建筑,一则为纪念文武学宫,一则作为该地胡氏家族祠堂,旨在传承优秀地方文化及优秀家风。

考察团队成员彭三山使用无人机拍摄记录席书墓及其周边情形

文武村所在地又名金井坝,金井坝在宋元明时期又以“珉水坝”闻名于史。珉水坝是遂宁古代望族席氏家族宋元时期聚居地及家族坟山所在地,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门下弟子席复(即横冈先生)即诞生于此。席复为元末明初东蜀名儒,“首倡文教,实吾邑(指遂宁)宗师”,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席书即席复的五世孙。席书在《元山文选》卷二《五世祖训导横冈先生墓碑》中歌赞其祖席复曰:“吾族繁盛,肇自先生,先生,一族之宗也;吾邑文学,启自先生,先生,一邦之望也。”珉水坝中宋元明时期席氏家族所属土地,古称杨雀林、海棠池,具体位置即今文武村青冈林及其到席书墓东一带。

遂宁阳明心学文化遗产考察团队在大英县上院座谈会现场

席书(1461-1527年),字文同,号元山,四川遂宁人,在明嘉靖初“大礼议”中深得帝心,特旨授礼部尚书,又进武英殿大学士,殁赠太傅,勅谥“文襄”。席书与东亚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先生相知于贵州,两人亦师亦友,王阳明先生赞席书曰“豪杰之士,社稷之臣”,席书被学界誉为阳明学派巴蜀王门第一人。席书著有《元山文选》五卷、《大礼集议》五卷、《大礼纂要》三卷、《漕船志》八卷等。

大英县文武村席书墓所在地又称“席阁老”“阁老坟”,是遂宁阳明心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考察团队来到现场后,发现席书墓只残竹林小土包,上立有市级文保单位保护碑一块。又以百米为界进行搜索,发现墓前文襄公古祠位置尚存明代柱础数座,相关地面残存石柱残件、墓砖等。据席书墓所在地居民介绍,原墓规模甚大,大概青冈林以东一带都是席书墓范围,包含墓垣、祠堂、神道、碑铭等。其中碑铭,包含有明代嘉靖皇帝圣旨碑、嘉靖皇帝谕祭碑、明代伊王祭文碑、明代蜀王祭文碑、明代王阳明祭文碑、明代杨一清墓铭碑、明代胡世宁神道碑等。席书墓祠等相关建筑初毁于明末战乱。

矗立于大英县回马镇文武村神仙洞的明嘉靖六年嘉靖皇帝圣旨碑

在胡哲远先生带领下,遂宁阳明心学文化遗产考察团队来到文武村村委会后山神仙洞。该神仙洞原为民间信仰场所,庙宇现已拆毁。残殿前立有一碑,即刊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的嘉靖皇帝圣旨碑,碑首曰“皇帝勅谕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席”,落款时间为“嘉靖六年二月初十日”。据胡哲远称,该碑原发现于山下水渠,后村民见其重要,抬至神仙洞保护。现因神仙洞被拆,嘉靖皇帝圣旨碑处于危迫之中,亟待相关部门保护。

是日下午,遂宁地方史研究座谈会在大英县上院举行。胡兴明先生首先代表大英县文史学界欢迎船山区文史学者的到来,接着重点介绍了大英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县乡村各级地方历史亟待整理研究的现状。胡哲远先生介绍称,文武村至今有王氏家族,席书墓旁也有“王家院子”等老地名。该村王氏未存古谱,其中一些支系,不排除是席书先祖席复的养子、命“世守先茔”的王景渊的后人。胡兴明先生称,关于席书先祖席复之侄席仕隆这一脉在客馆镇的居地,即今大英县工业园区盛马化工旁,留有席家沟地名,隆盛镇至蓬莱镇的单山子一带也是席氏居地。陈名扬先生称,文武村是著名的珉水坝所在地,这里是阳明心学巴蜀王门第一人席书的祖居地及墓葬地,对阳明心学史及遂宁地方史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地方学界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席书墓及相关文化遗产的深远价值,积极开展考古调查、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等基础工作,为文武村、回马镇乡村振兴及“引客入遂”服务。

陈显超先生介绍了遂宁市船山区陈氏家风文化研究会开展姓氏文化研究、谱牒文化研究等研究近况,认为遂宁历史文化的研究是遂宁人的重要使命,只有厘清文化传承脉络,才能真正有效深推地方经济发展。胡兴明先生认为,清初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遂宁地方很多历史研究学者及爱好者多研究到该段历史,在未来合适时机,或可探索成立移民(姓氏)文化相关研究组织,深入研究遂宁地区移民(姓氏)文化。彭三山先生指出,历史研究有两个面,一是基础研究面,一是转化传播面,我们可以通过无人机拍摄、音视频剪辑及现代自媒体等生产推送链条,使更多的群体指触到遂宁历史、感受到文物与思想的温度。

最后,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2027年席文襄公逝世五百周年(1527-2027年)之际,我们遂宁学界应当开展至为隆重的纪念,以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遂宁文化、文博、文旅事业的发展。(武信小溪)

来源:踏遍青山人未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