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毛岸英:狱中陪母受刑,流浪街头5年,牺牲时父亲正在病中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0 19:19 1

摘要:“岸英”二字有“湘水之岸,英木苍苍”之意,但从他出生起,似乎就已注定了日后命运的不平凡。2岁时他随父母四处奔波,先后辗转上海、韶山、广州、长沙、武汉等地。对此,年幼的毛岸英曾天真地形容自家的房子是“长腿”的。

革命战争年代里,毛主席一家先后有6位亲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这其中,唯一一个牺牲在建国后的便是他的长子毛岸英。

“岸英”二字有“湘水之岸,英木苍苍”之意,但从他出生起,似乎就已注定了日后命运的不平凡。2岁时他随父母四处奔波,先后辗转上海、韶山、广州、长沙、武汉等地。对此,年幼的毛岸英曾天真地形容自家的房子是“长腿”的。

毛岸英(右)与杨开慧、毛岸青合影

尽管是家中长子,但父母都忙于革命事业,再加上自己1岁时弟弟毛岸青就出生了,毛岸英自小得到的照顾并不多。正因如此,年幼的他对幸福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父母都在身边陪伴,他就很幸福了。

可即便是这样的简单朴实要求,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和这样一个革命家庭中,又注定是难以得到满足的。

1927年4月,就在毛岸英的弟弟毛岸龙出生后不久,大革命运动失败了,毛主席在“八七会议”后匆匆将他们母子三人送回湖南板仓的岳母家中,自己则赶往湘赣边界组织秋收起义。

自此之后的整整18年间,毛岸英再未见到过父亲毛泽东……

不久后,毛岸英和母亲杨开慧一同被湖南军阀何键关进监狱。在狱中,毛岸英清晰的记得,母亲在敌人酷刑的折磨下被打得皮开肉绽,但却无论如何都不肯屈服。

1930年11月14日中午,意识到敌人要对母亲下毒手的毛岸英毛岸英双手紧紧抱住杨开慧,嘴上不停的哭喊着。杨开慧抱住毛岸英亲吻的同时,又将自己的一件夹衣披在他的身上,随后告诉他:

“伢子,不要流泪,你要好好吃饭,睡好觉,长大了好为穷人办事。记住,血债要用血来还。”

童年时期的毛岸英(左)与毛岸青

杨开慧牺牲这天,毛岸英刚刚过完8岁生日不久。这之后,侥幸逃过一劫的他带着两个弟弟流浪在上海街头,卖过报纸、捡过破烂、也给人当过学徒。遗憾的是,弟弟毛岸龙在流亡途中走失,毛岸青则因为遭人毒打致头部受伤,留下了终身的病痛。

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支撑毛岸英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就是与母亲有关的点滴回忆,以及偶尔从报上得到的与父亲有关的消息。对这段特殊经历,解放后的毛岸英在看过漫画家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时曾感慨地说道:

“这和我在上海的流浪生活差不多,除了偷、给资本家做干儿子外,我和弟弟都经历过。”

1936年秋,鉴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趋于好转的革命形势,毛主席便托人打探毛岸英兄弟几人的下落。而后,毛岸英和毛岸青一同于1937年初被送到了莫斯科。

次年,毛岸英进入莫尼诺儿童学院学习,也是从这时起,他恢复了与父亲的通信,他和弟弟毛岸青在苏联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也频频通过书信或照片的形式被送到父亲的手中。

在莫尼诺儿童学院的日子里,他是放学后进入图书馆的第一个读者,又是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的。读的书多了,毛岸英开始拿起笔写作。在1940年4月12日延安的《新中华报》第六版上,便刊登了他写的文章《中国儿童在苏联》。

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袭的炮火声,打破了毛岸英所在的国际儿童院平静。19岁的毛岸英迫切想要和苏联战士一道上阵杀敌,他甚至用俄文直接给斯大林写了一封请战书,在信的末尾还特别注明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

时任苏共领导人的斯大林

尽管他的信有如石沉大海一般没了音讯,但毛岸英还是在1943年初进入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学习,不久后又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

毕业后,毛岸英不仅和许多青年军官在红场接受了斯大林的检阅,还以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身份并曾前往白俄罗斯第二战线,一路驰骋到欧洲战场。

1945年初,回到莫斯科的毛岸英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并获赠了一把手枪,以表彰他为苏联卫国战争所做的贡献。

当然,相比于这些而言,更令他兴奋的是,自己即将乘坐苏联方面派往延安保健医生的专机一同回国。

1946年1月,与毛主席分别18年的毛岸英回到了延安,父子终得团聚。

只是,回到毛主席身边的毛岸英,并没有得到特殊的“照顾”,反而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这层特殊身份,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方面被父亲严格要求。

很快,毛主席就将刚从苏联回来的儿子送进了陕北“劳动大学”。所谓的劳动大学,说白了就是去到农村锻炼,去向农民学习。

之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毛岸英头缠白羊肚毛巾、身着灰土布汗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俨然与陕北农村的普通后生无二致。在吴家枣园,他不仅学会了刨土、犁地和播种等庄稼活,空余时间还组织对村里的年轻人“扫盲”。

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与毛岸英

等到再度回到父亲身边时,望着皮肤黝黑、双手磨出一层老茧的儿子,毛主席面露欣慰之色的说道:

“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啊!”

1947年春,毛岸英随中央机关撤出延安,东渡黄河到河北一带参加土改。在此期间,他利用闲暇时光系统学习了哲学和历史,并在西柏坡和曹葆华等人合译了恩格斯的著作《法德农民问题》、《苏联国民经济领导研究提纲》等著作。

每天都在艰苦奋斗中成长的他,并没有因工作上的点滴成绩而骄傲自满,在给外婆和舅舅杨开智的信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使自己万分痛苦的是几年来大不长进了。今后当努力奋发,不辜负生者,对得起死者才好。”

联想起母亲杨开慧就义前对自己的殷殷嘱托,毛岸英此时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也是从这一刻起,他早已将为劳苦大众做事、为人民服务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当然,这也就为他此后积极入朝参战并英勇牺牲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1950年6月,朝鲜爆发了南北统一的内战。随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悍然出兵登陆仁川,同时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试图以武力来阻止我军解放台岛。

仁川登陆后的美军士兵

此后的三个月间,美军将战火逐渐烧过三八线,并在我国东北边境不断制造空袭事件。危机时刻,毛主席当机立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得知这一“重磅”消息后,毛岸英当即主动站了出来,请求父亲能够让他到前线参战。对于第一个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士,毛主席自然是同意的。当然,也有很多同事和亲人规劝毛岸英不要去朝鲜。

对此,毛岸英本人的态度非常坚决,他对安慰劝阻他上战场的“帅妈妈”帅孟奇说:

“我回国后到过农村,参加土改、整党,也到工厂搞了几天,但是没有体验过军事生活。 在苏联倒是进过军校,搞过军事训练,也参加了卫国战争的大反攻,但那是胜利之师的追击,德寇兵败如山倒,根本不算真正打过仗,这次我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愿望。”

最终,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毛岸英和志愿军战士们于1950年10月19日夜跨过鸭绿江大桥。而他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一个月后的11月24日,几架美国飞机在志愿军司令部上空盘旋侦察,似乎已经注意到这是我军的重要目标。次日一早,敌机再次出现在志司上空,但随着防空警报响起和所有人都进入防空洞,对方并没有投掷炸弹就匆匆离开了。

敌机走后,毛岸英和高瑞欣从防空洞又回到了作战室。不曾想意外就在此时发生了。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侦察机

狡猾的敌机再次飞临志司上空,趁防空警报未拉响之际投下了凝固汽油弹,作战室瞬间浓烟滚滚、烈焰冲天,毛岸英和高瑞欣就这样壮烈牺牲,时间定格在了1950年11月25日这天,而毛岸英的年龄也永远定格在了28岁……

随后,悲痛不已的彭德怀写下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电文呈送北京。看到电报的周恩来内心一颤、手不停的发抖,眼泪止不住地流,他实在不忍心将这一消息告诉带病熬夜工作的毛主席,索性决定暂时瞒下这件事,等主席病好后再来通告。

1951年1月2日,当周恩来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送给主席时,遭遇老年丧子痛击的他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不久后回国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彭老总,为自己没能保护好毛岸英而当面请求处分。片刻过后,他才安慰彭老总说:

“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嘛……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作是大事。”

同样,因为“毛泽东的儿子”这一身份,毛主席决定让毛岸英归葬在朝鲜,让他永远活在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中。

毛岸英墓

毛岸英虽然只有短暂的一段人生,但在毛主席眼中,他又是无上光荣的。

来源:漫步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