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过半,不少同学和家长都开启了休闲模式,但骗子的 “业务” 也在持续 “升级”。今天就来揭秘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诈骗细节,帮你避开暑期防骗 “盲区”。
暑期过半,不少同学和家长都开启了休闲模式,但骗子的 “业务” 也在持续 “升级”。今天就来揭秘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诈骗细节,帮你避开暑期防骗 “盲区”。
线上娱乐背后的 “甜蜜陷阱”
直播带货诈骗:“暑期清仓,名牌鞋 99 元包邮”—— 主播在镜头前激情吆喝,让你赶紧下单。可等你付了钱,要么收到的是劣质仿品,要么直接被拉黑。成都的小周就为了买一双限量版球鞋,在非官方直播间花了 1500 元,结果收到的鞋连商标都印反了,再联系主播时已被删除好友。
社交软件交友诈骗:“你好,我也是这个学校的,暑假一起出去玩啊”—— 陌生好友的热情问候可能藏着猫腻。骗子会先和你聊得火热,获取你的信任后,就以 “生病住院”“家里有急事” 等理由向你借钱,借到钱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南京某高校的女生小李,就被这样的 “校友” 骗走了 2000 元。
假期生活中的 “隐形骗局”
闲置物品交易诈骗:很多同学会在暑期出售闲置的课本、电子产品,骗子会假装买家,说 “我这边付款显示异常,你扫这个码就能解决”。如果你扫了码,不仅钱没收到,自己的账户还可能被盗刷。杭州的小王在卖二手手机时,就轻信了对方的话,扫完码后银行卡里的 3000 元不翼而飞。
“帮忙” 转账诈骗:“同学,我这边有笔钱转不出去,你帮我转一下到这个账户,我给你 200 元好处费”—— 遇到这种 “好事” 可要当心。这很可能是骗子在利用你的账户洗钱,一旦被查实,你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去年暑期,就有学生因为帮 “网友” 转账,涉嫌违法被警方调查。
警方提醒
守住 “钱袋子”:
凡是涉及金钱交易,一定要多留个心眼。线上购物要选择正规平台,付款前确认商家资质;陌生人借钱,无论理由多合理,都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核实身份;不要轻易帮别人转账,天上不会掉馅饼,高额好处费背后往往是陷阱。
保护 “信息墙”:
不要在社交软件上随意透露自己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等敏感内容。快递单、车票等含有个人信息的单据,要撕碎后再丢弃。遇到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问卷、抽奖活动,要谨慎对待,避免信息泄露。
擦亮 “火眼金睛”:
对那些 “天上掉馅饼” 的好事,比如 “免费领手机”“中大奖” 等,要保持警惕,很可能是诈骗。看到可疑的链接、二维码,不要轻易点击或扫描,以免手机中毒、账户被盗。
来源:案件聚焦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