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水文测验:智能化测流+国产设备如何破解“浅水低速”难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1 10:46 2

摘要:在华北平原的河道边,在江南水乡的沟渠旁,中小河流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不仅滋养着沿岸生态,更承担着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的关键功能。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中小河流水文测验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精准的流量、流速数据,是生

华微4号无人船+RS系列ADCP"组合方案通过摄像头观察无人船实时航行动态

在华北平原的河道边,在江南水乡的沟渠旁,中小河流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不仅滋养着沿岸生态,更承担着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的关键功能。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中小河流水文测验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精准的流量、流速数据,是生态流量管控的"标尺",是防洪预警的"前哨",更是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基石"。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技术条件,中小河流测验面临着"浅水难测、低流速难抓、复杂环境难作业"三大痛点,成为水文行业的"老大难"。

痛点直击:当传统测验遭遇"极限挑战"

中小河流的特殊性,让传统测验方式举步维艰。其一,作业环境恶劣:许多中小河流分布偏远,缺乏固定缆道等基础设施,测验人员需在桥面、岸边甚至冰面作业,冬季零下15℃的低温、夏季蚊虫的侵扰,极大增加了工作强度;其二,设备适配性差:中小河流普遍水深较浅(常不足3米)、流速缓慢(部分区域仅0.04m/s),传统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易受底泥干扰、浅水区信号衰减,数据精度难以保障;其三,效率瓶颈突出:以人工垂线测流为例,单条断面需2-3小时才能完成,若遇大范围测验,人力成本骤增,效率低下。

以河北赵王新河为例——作为大清河防洪体系的重要通道,测试当天其河道宽达400米、最大水深只有2.24m,冬季水面结冰、流速低至0.04m/s,传统测验方式需人员在桥面用流速仪逐点测量,单次测验耗时2-3小时,且数据误差难以控制。"冬天站在桥上,风像刀子一样刮脸,测完一条断面手都僵了。"参与过该项目的水文工作者回忆道。

华测破局:"华微4号+RS系列ADCP"定义智能测验新标杆

面对行业痛点,华测导航以"国产化、智能化、轻量化"为研发方向,推出"华微4号无人船+RS系列ADCP"组合方案,为中小河流水文测验带来颠覆性变革。

作为国内水文测验无人船领域的"领航者",华测导航凭借超60%的市占率(数据来源:2024年国内水文测验无人船市场调研),早已深耕行业需求。其自主研发的RS系列ADCP(如RiverStar瑞星系列),更以"五波束设计""脉冲相干"等核心技术,破解了中小河流测验的核心难题。

首先是"超浅水、低流速"的精准突破。以RS-1200kHz ADCP为例,最小单元层厚仅2cm,25cm水深即可完成有效数据测验,全系浅水均自动采用脉冲相干技术,可在小于1米水深以及0.01m/s内的水域环境稳定工作,彻底解决传统设备"浅水信号弱、低流速测不准"的痛点。

在赵王新河项目中,华测团队采用"华微4号无人船+RS-1200kHz ADCP+安卓遥控器"组合,通过EasySail软件一键规划航线,无人船自动航行采集数据,仅需1小时便完成2个测次测验,平均流速0.04m/s的情况下误差仅1.7%,数据完全符合规范要求。

其次是"全流程智能化"的效率革命。传统测验需携带笔记本电脑、电台等设备,操作复杂;华测方案则通过安卓系统实现"一键启动"——作业人员只需在手机或遥控器上规划航线,点击"开始采集",无人船便会按预设路径自动航行,数据实时回传至终端;测流过程中,通过视频监控即可远程掌握无人船动态,减少人员投入的同时作业效率提高2-3倍。

更关键的是"国产化"的技术底气。RS系列ADCP从硬件到软件均由华测导航自主研发,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不仅成本降低,更可根据国内中小河流特性定制化开发。目前,华测自主研发的国产ADCP销量已超200套,成为行业内"国产替代"的标杆。

从"人力攻坚"到"智能突围",华测导航用技术创新诠释了"国产力量"的担当。在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随着更多像"华微4号+RS系列ADCP"这样的国产技术落地,中小河流水文测验正迎来"精准、高效、绿色"的新时代。而这,仅仅是华测导航在水文测验领域的一个缩影——未来,这家以"用科技感知世界"为使命的企业,还将继续深耕,为守护江河安澜、赋能生态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来源:珠珠聊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