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陷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1 11:27 2

摘要:最近,多名家长反映,自家孩子痴迷上了直播间的拆盲盒。几十笔的下单量,消费金额少则十几元多则几百元,拆出来的东西从卡牌、文具到潮玩,一应俱全。孩子被什么火爆拆什么的直播间吸引进去,又被主播精心设计的玩法和话术迷得不能自拔。

“收拾孩子的床铺,无意中从枕头下翻出一堆的小玩偶。仔细一问,才知道这是孩子从网上拆盲盒拆来的小玩意。”

“最近查看孩子的手机,手机里近千元的压岁钱全买了盲盒。”

……

最近,多名家长反映,自家孩子痴迷上了直播间的拆盲盒。几十笔的下单量,消费金额少则十几元多则几百元,拆出来的东西从卡牌、文具到潮玩,一应俱全。孩子被什么火爆拆什么的直播间吸引进去,又被主播精心设计的玩法和话术迷得不能自拔。

看直播拆盲盒

花掉近千元

家住运河区小王庄镇的刘女士近来忧心忡忡,只因上五年级的女儿迷上了看直播拆盲盒,把家人给她的压岁钱全买成了盲盒。“小学生圈里流行拆盲盒,哪吒、小马宝莉、拉布布……这些小玩偶几乎成了孩子们的社交货币。”

刘女士说,起初,她对女儿观看此类直播并未在意,对孩子有时买回来的一些小玩偶、小挂件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她查看孩子手机内的消费记录,才发现孩子手机里1000元的压岁钱花得所剩无几。

一问才知道,为了抽中一种玩偶,孩子一口气在直播间拆了200多包。这200多包中有9.9元一包的,也有19.9元5包的,也有所谓中奖后主播赠送给的。女儿曾向刘女士炫耀她得到过主播最大的奖励,就是买20包赠送60多包。短短数月,孩子就在直播间花费了近千元。这还不包括平时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给的零用钱。

时髦玩具、毛绒公仔、小挂件、签字笔、卡片……直播间拆盲盒的对象五花八门,基本上是孩子追捧什么就能拆什么。

“家里都快被塑料乌龟淹没了!床底下、书桌上到处都是。”程女士抱怨。她8岁的女儿最近看拆盲盒直播入迷,每次至少下单2包,一个多月下来,积攒的小乌龟玩具已达数百只。

现在,就连最火爆的潮玩拉布布也被火速拿到直播间。赵女士发现女儿房间里突然堆满各种香片,细问才知道都是在直播间买的,就是为了有机会得到拉布布挂件。这种玩法叫“代拆猜数”,每个香片都有6位数独立编号,孩子需要猜编号最后一位数字,猜中就能以44.9元的“幸运价”获得原价99元的拉布布挂件。“孩子说班上同学都在玩这个,猜中就像中彩票一样兴奋。”赵女士说,女儿为此已经先后花掉1000多元。

拆卡竟需排队

诱导冲动消费

让孩子们欲罢不能的直播拆盲盒到底如何玩?记者连续探访了几个直播间。

“我想要刚拆的这个挂饰,我拍的没拆出来,我还要再拍。”

“吹口仙气再开一包”

……

日前,记者在抖音平台一个名叫“淘气包爱拆盒”直播间,100多名粉丝正在直播间拆得热火朝天。

弹幕之下,“已下单”提示闪烁不停。如今,有的网上直播间已经从卖盲盒变为拆盲盒,并且将未成年人当作重要的消费群体。从卡牌、文具到潮玩,直播间拆的盲盒里几乎都是孩子们追捧的商品。同时,主播还利用精心设计的玩法和话术,引诱未成年人沉迷其间。

将近中午,拆卡主播“潮玩盲盒屋”的直播间仍有近200多人在观看,下单后需排队半小时方能拆盒。记者观察到,在主播挂出的92个商品链接里,销量最高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代拆链接,售出了1029件。代拆卡玩法的链接销量也不低。

“考完试了,奖励自己几包”“这次考得还行,家里有奖励,可以多买几包”……直播中,不时有学生用弹幕表达着对主播的支持。

“不要着急,大家耐心排队等待。现在轮到给‘五七宝’拆盲盒了,下面‘帅帅宝’做准备……”“潮玩盲盒屋”直播间里,主播热情地与名为“五七”的买家互动,逐一拆开装有不同塑料多肉玩具的粉色盲盒。

一轮过后,19.99元8包的盲盒拆完了,结果却没有一对颜色相同,这意味着“五七”没有任何额外奖品赠送。此时,意犹未尽的“五七”仍不舍离去,在互动区频频留言表示要再次购买。

饥饿营销作饵

言语刺激下单

拆出同色的一对,正是时下直播间流行的新玩法,名为“对对碰”:拆出两个同色物品就算成功“碰中”一次,奖励再拆一袋。记者观察发现,主播极具煽动性的“碰”声刺激,极易诱导冲动消费。

“又碰上了!这位宝宝今天手气爆棚啊!”女主播亢奋的喊声此起彼伏。“我也来一单!”“这手气绝了”……围观网友纷纷被刺激得下单尝试。

“这是我们同学最爱的玩法之一。”四年级学生然然告诉记者,一开始,她进入直播间本想“只玩一把”,但看到直播间里的热闹劲,她忍不住多次下单。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诱导孩子消费,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的相关直播间的主播都有一套相似的话术。

用言语制造稀缺感,是直播的第一步。“柯南、小马宝莉都到箱底了,还没出,下单要抓紧了。”主播反复催促“库存不多,拆完这波就下播,抓紧下单”“下手要快,剩余的宝贝不多了”……主播的声声催促,让自制力差的中小学生很难控制自己。

半小时后,记者再次进入直播间,主播还是重复着一样的话术,而直播仍在进行中。

当孩子们进入直播间下单、屡次拆盒不中时,主播就会暗示,福利在后面。一天晚上,记者在“聪聪拆盒”直播间看到,当观众手气不佳时,主播频频喊话:“有人开出隐藏,小宝再试一手?”甚至表示“前面不行,后面吃的就多了”……主播说完,这名观众又下单了5包。

再试一手就能中吗?记者询问了11岁的丽丽,丽丽说,拆盲盒就是靠运气,很少能买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一款。为了购得最心仪的那一款,只能多次购买。

家长应引导孩子

科学用网理性消费

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中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须依法取得监护人同意,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沉迷。然而,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直播间对未成年人购买盲盒的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在记者查看的直播间中,有的直播间在显眼的位置摆放了“未成年人禁止购买”标志,有的根本没有放。在实际销售环节,商家既未核验购买者年龄,也未核实监护人是否同意。

“在实际应用中,不少孩子是用父母的手机进入直播间拆盲盒,到底是未成年人下单还是成年人下单存在证明难度。”一位法律工作者说。直播间诱导未成年人拆盲盒的行为涉嫌违法,但家长存在监管缺失是重中之重。

“痴迷直播间拆盲盒的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是成瘾和过度消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静说。从心理健康和咨询的角度来看,这种直播拆盲盒活动满足了直播间成员(包括未成年人)几种心理需求:第一是对新异刺激的需求,这是调动个体与生俱来对未知的好奇。第二是归属感,喜欢同类内容的人聚在直播间里可以获得归属感,现在未成年人因兴趣爱好的差异,会更愿意和“同担”“同好”进行互动分享,获得社交归属满足。

王静说,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应该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购买一份快乐。如果他们在适当的时间观看直播和在合理范围内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不构成危害,这是属于未成年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然而,这类直播因其不断的刺激,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进入一种“成瘾”反应,影响了休息进而影响学习、生活、现实社交,或者因为与他人攀比而盲目购入,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家长应正确理性对待“拆盲盒”行为和直播现象,平时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教育引导孩子科学用网、理性消费。

来源:沧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