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免费学前教育只是起点,儿童友好城市才是未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1 09:26 2

摘要:儿童概念最近很火,国家直接发钱补贴!近一周内连发重磅利好,先有《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落地,中央财政拨预算约900亿元,每年每孩补贴3600元,这一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刚过两天,国办再发文《关于逐步推行免

儿童概念最近很火,国家直接发钱补贴!近一周内连发重磅利好,先有《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落地,中央财政拨预算约900亿元,每年每孩补贴3600元,这一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刚过两天,国办再发文《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免费学前教育一年,据初步测算,这项费用国家大约每年需要三四百亿元。两项相加国家投入约1200亿元,将有超3000万儿童从中受益(育儿补贴惠及2000万儿童,免费学前教育惠及超1000万儿童)。

随着国家生育支持政策的持续优化,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的落地只是起点,未来对于有孩家庭各方面都是越来越友好的,其中有一项更宏大的工程早在四年前国家已在布局,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从推进进度来看,目前已有四批共119个城市开展试点,已超额完成目标。

相比明确的补贴直接的发钱,儿童友好城市是一则“软政策”,这个政策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不出政绩的工程,是城市更新中“微空间”的改变,是不需要被吹捧但被需要的概念,是不涉及一个宏伟或伟大的目标,而是关注某个细微的点,是关注人的政策,更传达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城市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也是儿童的。

四年前我们就发过“儿童友好城市,离我们有多远”,以下为部分节选,还可以看出我们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未来仍需不断努力:

一直以来,在城市的建设中从儿童视角出发我们都是缺位的。仅安全出行这样的基本需求都很难保障,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青少年数量惊人,全世界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比世界大战所死亡的人数还多。在交通事故中,以青少年的死亡人数最多,其次为老年人。而我国城市每万辆车死亡率为50→10.8人左右,与国外相比较,为日本的26.5倍;美国的17.8倍。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响应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简称CFCI),900多座城市(社区)通过CFCI认证,但中国尚无城市入选

那么到底何为儿童友好城市?指导意见明确,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改善主要就是让生活在城市的儿童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下面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我们想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任重而道远。

▲图|来源于网落

简单来说,儿童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发言权,并且发言有被采纳的权利。有人说,儿童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吗?说这话的人一看就是太不了解孩子,他们不但知道,而且用孩子的眼光去寻找城市的问题,会将城市看得特别敏锐。比如长沙和深圳都率先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实践,而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广泛的听取儿童的意见,并且将他们的意见提炼成切之可行的操作办法并实施落地。

但我们发展儿童友好城市毕竟还在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向国外优秀的城市学习。

从国外的宜居城市来看,都会将儿童友好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在塑造安全出行的交通环境方面,之前我们写过巴塞罗那的“超级街区”,超级街区其实是把一个九宫格作为一个街区,允许九宫格周边道路保留其原有功能,而将内部交通网络限制在时速 10 千米。在内部网络中,儿童可安全玩耍,自行车可放心骑行,社区居民步行无忧;而九宫格外部,车辆可以正常通行。

再比如美国波特兰珍珠社区,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波特兰珍珠区随着传统产业的衰落,陷入了所谓的“内城衰落”。在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儿童在城市中的成长生存环境引起了民众极大关注。波特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城市的儿童友好度,并取得了成功。波特兰是世界小尺度最小的街区,仅60*60米,六十米的距离意味着普通人不到一分钟便可走完一个街区,而车在街区里开的速度又不会太快,给行人的步行和穿越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图|来源于网落

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上中国儿童的巨大数量,想要照搬国外城市的经验并不现实。由于国内城市都是大尺度街区,社区内封闭的道路本身已经造成道路的拥堵,如果再限速或者限制道路通行,只会是“灾难”。笔者认为比较可取的是在将儿童出行路径嵌入城市更新过程中。

荷兰代尔夫特市的做法是,首先询问儿童的意见,让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线,在街区平面图上标示出他们各自常去的目的地、平时最喜欢走的路径、他们认为危险的地点等。然后,借助居民访谈和市政人员参与,规划人员将收集整理的结果绘制成儿童习惯的行走路线。再着手改建可识别的儿童出行路径,在沿途添置水池、喷泉、平衡木、卵石和漂亮的儿童游戏器械,宽敞的公共空间、明亮的瓷砖图案及其他艺术品,增加了沿路的活动性和娱乐性,构成了活跃的街景,实现了儿童对于街区环境的愿望。

还有英国的“步行巴士( walking bus) ”以成人护送的方式构建起了特殊的儿童安全路径。这些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深圳已经学习实践了英国的“步行巴士”。

除了塑造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还有在公共服务上建立儿童平等的服务设施。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公共场所除非本身就是为了吸引儿童的地方,而这些刻意吸引也是为了让父母消费,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为儿童考虑的少之又少。

比如人流量密集又需要等待的场所,如商场、机场、医院、火车站等,儿童独立出行几乎没可能,很少有儿童专属的卫生间、洗手台、玩乐区、阅读区等。

比如社区内如果设立定点的饮用水/直饮水,孩子出门玩乐就可以随时喝水。

比如除了母婴室,再为婴幼儿提供救急包如尿不湿,湿巾纸等,可以给新手父母减轻50%的负担。

再比如增加游乐设施的密度;打造儿童图书馆、博物馆;设置自然学校,让孩子跟大自然亲密接触,远离电子产品,预防“自然缺失综合症”等等。

图丨德国自然教育:“森林教育+主题教学”的模式

除了这些,从一些小的地方入手,就可以大幅提升儿童的幸福感和参与感。

从“一米的高度看世界”,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让孩子看到,其实很简单,只要将成人版的东西缩小成MINI版,就能看见小家伙眼中的大确幸,比如社区宣传栏,加一栏适合小朋友高度的宣传画报,制作儿童版宣传地图。

图丨孩子们自制的儿童版社区地图

在疫苗点加上栩栩如生的彩绘墙和更多玩耍的项目,宝宝们会不会就没有那么抵抗疫苗的注射?

图丨社区儿童接苗点更新方案

对于刚入学的小朋友,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上学放学的接送问题。在建设安全出行体系时,打造了家长接送2个等候点,1个活动点。这样家长去接送小朋友时,就不会担心小朋友乱走,找不到小朋友等问题。

就算是小面积、低投入也能有大作为。比如将闲置绿地改造成融自然学习、艺术建造、运动玩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玩耍区空间,满足社区内儿童游乐空间不足的情况。

图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富润社区 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对房企来说,不管是接城市更新项目还是商品房项目,儿童友好社区是趋势。传统的滑滑梯、秋千、沙池等千篇一律的游乐设施肯定是不够的,而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打造益智性与挑战性共存的儿童游乐空间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笔者找到一些洛嘉儿童为多家开发商打造的优秀案例,每个案例都为孩子们构造了一连串创意梦幻又寓教于乐的童话世界。

图丨北京中海望京府童趣探索中心

图丨中南蓝云朵乐园

图丨江阴冒险岛儿童乐园

图丨保利 · 中航天空之城儿童乐园

图丨万科桃花源V-Learn儿童成长中心室外空间

图丨成都黄龙溪农创园

所有的案例看下来,在4年内建设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儿童友好仅仅扔给一堆游乐的设施肯定是不够的,而是应该真正从孩童的角度出发,让孩童真正参与到城市的运转中,深入了解到社区-街区-城市的每个角落。想要做到这样,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国家层面形成系统的行动框架,以及每个城市设计者和决策者对儿童成长空间那小小的改善。我们希望这些微光能汇聚成炬,最终照亮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同策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