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旗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发表了题为“Elevated pore‐water pressure
防灾减灾,使命在肩
钻坚研微,探索不止
近日,武汉大学李典庆课题组
首次通过动态反压直剪试验定量
揭示了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流态化灾变过程中
孔隙水压力的调控机制
为黄土高原地区
液化型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定量判据
快和珞珞珈珈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旗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发表了题为“Elevated pore‐water pressure regulating dynamic liquefaction of a flow‐like landslide in loess”的文章。该研究首次通过动态反压直剪试验定量揭示了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流态化灾变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调控机制,为黄土高原地区液化型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定量判据。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级博士研究生王睿珺为论文第一作者,水利水电学院、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李典庆、王顺为通讯作者。黄土高原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积土分布区,其黄土地层的高孔隙性、弱胶结特性,使得其在地震荷载下易发生振动液化。长期以来,学术界将此类灾害归因于土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动态液化,并普遍采用场地液化指标作为饱和黄土大规模滑移的判据,然而,该传统方法在解释地震作用下缓倾角黄土斜坡会发生超远距离流态化灾变现象方面存在局限性。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s6.2级地震触发了中川镇罕见的长距离流态型黄土滑坡,造成20余人死亡(图1)。该滑坡起源于仅3.6°的缓坡,却以高达4.2m/s的速度运动了3200米,形成1.5°的超低视摩擦角,显著低于常规流态型滑坡的临界坡度值。现场调查表明,滑坡区发育于典型的三层地质结构(低渗透性冲积层-饱和黄土-泥岩),震前大面积的农田灌溉导致滑坡源区地下水位上升并形成初始孔隙水压力。传统理论难以解释此类缓坡超远距离流滑机制,尤其对初始孔隙水压力与地震动耦合触发瞬态液化过程缺乏定量认知,构成重大灾害防控盲区。
来源:世界光谷动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