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发这些文章的,大概多数都是一些平台的头头脑脑,有些甚至连头头脑脑都不是的,也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转发这样的文章。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有些平台的大小头脑试图警告、吓唬一些有异心的员工的腔调。
2022年,有一种声音很流行:离开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这句话,甚至成为某些自媒体文章的标题,四处传播。
转发这些文章的,大概多数都是一些平台的头头脑脑,有些甚至连头头脑脑都不是的,也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转发这样的文章。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有些平台的大小头脑试图警告、吓唬一些有异心的员工的腔调。
平台千千万,为什么一个人要把自己的生死荣辱系于某一个平台呢?此处不容爷,自有容爷处,何必在乎某一个平台呢?
辞职离开报社已经六年多,不再是某报的高级记者,成了没有任何前缀的褚朝新,一个独来独往的褚朝新。
2018 年果断辞了两次职,2019年拒绝了近百万的年薪,2020年又拒绝过超百万的年薪,也有猎头公司找来打探去向,主动选择做个闲人,安心做朋友们戏称的“过气的前时政记者”,不曾被“离开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这句话吓住。
离开平台,少了很多牵绊,虽然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写作,但不会动不动就有单位同事、上司打电话、发微信来说情请求撤掉某篇文章。
辞职后,没有了平台的身份,还相继还有一些大学、媒体、地方机构请我去讲课。从 2013 年开始,一直在微信公号上写作,坚持至今,也还有读者追着读。近些年,除了微信,网易、一点资讯、百度、今日头条、抖音、凤凰网等都用不同的形式支持过我的写作。
若不离开平台,我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很多事写不了,也写了不少想写和愿意写的事。如今,自己做自己的把关人和总编辑,读者诸君常义务做我的校对帮着纠正错别字,很是融洽。
事实上,早就有读者说,我过去在报纸上写的那些文章远不如在微信公号上写的文章有趣。这话,我虽然并不完全认可,报纸上很多文章当时有意不上网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而已,但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证明公众号上的文章确实是有一些读者更愿意看的。
不过,这两年很多平台也活得不好,渐渐不再嚷嚷什么“离开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之类的了。
有些平台的衰落已经无法逆转,离开成了必然的选择。很多行业,靠的是手艺和技能吃饭,有手艺在身、有技能傍身,走到哪里都会有一口饭吃,离开平台绝对饿不死。
平台是从业者练手艺的地方,能成就很多人,平台和平台里的人有时候是相互成就,没有一个平台是横空出世的,也没有一个平台真的是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每个牛逼的平台都是靠员工慢慢建设起来的。
平台或许提供机会让人成熟、强大起来,但不应该是离开了就活不下去的地方。平台的员工不是鱼,平台亦不是水,不存在谁离不开谁的问题。平台好,离了谁都能运转,我们在平台学到了东西、练得了一身好本事,去了哪里都有一口饭吃。
也不要轻视平台,平台给了我们练习手艺的机会,但也不要真的以为你离开了平台就活不下去。
平台经过前辈们的努力建设,能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能在一个领域独当一面,不管怎么说都是有东西值得你学习的,也是可以让你学到东西的,到了一个平台,就要好好学习,踏踏实实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慢慢积累、逐渐提高,等到将平台里能学的东西学得差不多了,等你经过平台的训练已经有了自己的刀法,你就可以出门行走江湖了。
影视剧里,少林弟子想要下山得打十八罗汉铜人阵,那就是一个平台对想离开者的考核。想下山的弟子若打过了,说明在平台学到了本事,足够行走江湖了,可以离开;若打不过,就不能走,还得待在平台里继续学继续练,平台此时还是一个不错的庇护所和练习场。
我们不应该怕失去平台,应该怕的是在平台上学不到本事、练不好手艺。当然,如果所在的平台有不轨的上司、干着触碰做人底线、法律红线的勾当,那就更不要犹豫了,赶紧离开。
近些年,偶尔给一些朋友赠送自己定制的折扇,上面常写两句话:熬走前辈,自己做前辈;没有平台,把自己建设成平台。第一句话,是说我们要有韧性,不要计一时得失成败,坚持做一件事,深耕某个领域,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另一句话,是说我们沉浸深入某个领域后,应该不惧失去平台,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具备某些平台功能的人。
赋闲这六年多,没有了固定的平台依靠,少看了很多脸色,清爽地活着,多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喝茶、饮酒、写作、翻闲书,偶尔出门看看山水,不亦乐乎。
2025年8月8日修订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