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新蒲:新中有个大山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11:05 3

摘要:大山村,隶属于遵义市新蒲新区新中街道,位于新中街道西南部,东邻本街道湘江村,南边与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接壤,西边与礼仪街道新民村相邻,北边与本街道新中村与松源社区相邻。全村国土面积8.1平方千米,辖大山、岩脚、沙坡、沙坝、大石、大元、黄村、河边、石桥、七林、柿

位于新中街道的大山二期还房(图片来源大山村委)

大山村,隶属于遵义市新蒲新区新中街道,位于新中街道西南部,东邻本街道湘江村,南边与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接壤,西边与礼仪街道新民村相邻,北边与本街道新中村与松源社区相邻。全村国土面积8.1平方千米,辖大山、岩脚、沙坡、沙坝、大石、大元、黄村、河边、石桥、七林、柿花、李村、坪上、院子等14个村民组。境内属喀斯特山地地貌,地藏矿产资源,耕地基本为山间坡地,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可种植水稻、玉米、红薯、大豆、高粱等。截至2024年末,全村人口757户3553人,主要民族为汉族,有少数土家族、苗族、仡佬族、回族等人口。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驻新中大山还房小区,紧邻新中街道办事处,距新蒲新区管委会1.5公里,距遵义市人民政府6.6公里,周边十公里内有遵义高铁站、遵义东收费站等,交通便利。

原大山村委办公阵地(图片来源于大山村委)

大山村之名,来源于原村域范围基本位于大山之上,大多数村民组都分布在高山坡地之间。旧时,村域之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因此被山下之人将此地域称呼为“大山台”。后撤保设村时,便得名为“大山村”。

气势恢宏的生态黔庄(图片来源于大山村委)

大山村,春秋战国时期为鳖国属地,秦以后属鳖县,汉属犍为郡,三国属牂柯郡,晋属平夷郡,隋属建安县,唐属遵义县。唐乾符杨端入播之后至公元1600年,属播州杨氏土司统治辖地。明末“改土归流”后属遵义县东乡东隅里三甲之地。1913年,属遵义县东一区第五保。1932年,属遵义县东二区。1937年,属遵义县虾子区第五联保。1941年隶属遵义县虾子区老蒲乡。1949年11月,为遵义县第二区老蒲乡五保。1950年10月,为遵义县第二区老蒲乡大山村。自此,“大山”作为村名始入史册。1953年隶属遵义县第二区新中乡。1957年8月为遵义县老蒲区大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为遵义县新蒲基层人民公社新中管理区大山生产大队。1961年9月,隶属新蒲区新文人民公社。1963年新蒲区增设新中人民公社,大山生产大队改隶新中人民公社。1980年6月,隶属新蒲区新中乡。1992年9月,撤乡建镇,大山生产大队更名为大山村,隶属遵义县新蒲镇新中片区。1998年随新蒲镇从遵义县划归红花岗区。2002年撤片区办事处直接隶属红花岗区新蒲镇。2004年5月合村并组,大山村整撤整建。2009年5月随新蒲镇委托于新蒲新区管理。2017年1月撤销新蒲镇建新蒲、新中两个街道,大山村隶属新中街道,其行政区划和村名至今未变。

大山村原锰矿厂大门(图片由大山村委提供)

大山村,地下富藏锰、煤等矿产资源,在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生动书写了锰矿开采的“辉煌”与“涅槃”。1944年,曾在团溪开采的湘黔锰矿公司在大山台进行探掘,发现含锰品位极高的氧化锰矿,遂开始了大山台(小地名)锰矿的开采。1956年,711矿(铜锣井锰矿)入驻开采。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山村仅锰矿加工的冶炼厂就有4家,周边冶炼厂3家,粗加工矿窑遍布,其中的铜锣井锰矿开采职工就达上万人,很多外地人都来大山村挖矿。因锰矿发家致富,大山村很快就于上世纪90年代就致富奔向了小康,于1997年就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但不合理的疯狂过度开发,让大山村大面积沦为地质灾区。在新世纪新蒲新区接管大山村后,着力建设大山还房小区,组织村民有序搬离地灾区。一方面加大教育培训,组织搬迁村民再就业;另一方面,组织返乡创业农民工大规模植树造林,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变废矿区为“绿宝石”。同时,大力整治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废料加工厂,建设2000余亩的白鹭湖生态湿地公园和生态休闲山庄“黔庄”,还大自然青山碧水蓝天。截至目前,大山村14个村民组,只有坪上和院子两个村民组因未受地灾影响而离搬离,其余12个村民组村民已搬进还房小区并融入了新蒲这座新城。

上世纪50年代的大山采矿场景(图片来源于大山村委)

大山村,在新的时代再踏新征程。他们在地灾搬迁的土地上,通过土地增减挂项目整治,让废地变优质土地。在这些整治后的土地上,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为村民创收。他们对白鹭湖尾端的弃土场进行整治,建设大棚,大力发展蔬菜、草莓种植,打造农旅一体化观光体验蔬菜基地。他们大力扶持、宣传生态旅游大型山庄--遵义黔庄,举办气势恢宏的“梦回汉唐盛世”活动,邀请印尼新郎、遵义新娘来此举办隆重的中式婚礼,让黔庄迅速走红,很多人慕名前来,在这里品味自主种植和养殖的生态佳肴,观赏上万株独具匠心的盆景园艺,体验中国传统民居及婚俗的浓郁气息。对于搬迁进入城区的村民,他们不断加大网格化管理,强化就业培训,不断培育产业引导村民就业,全力保障村民迁得来、住得下、有学上、有事做,有希望。

上世纪90年代大山矿场出矿口(图片来源于大山村委)

如今的大山村,在历经暴富与破坏、治理与转型的过程后,走上了绿色生态发展的转型和复兴之路,从“大山”到“小区”,从“村民”到“股民”,从“农民”到“市民”,生活已日趋美好。其发展模式将成为绿色健康发展、生态文明脱贫攻坚、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缩影。

大山村果蔬种植基地(图片来源于大山村委)

来源:农村路不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