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利珍,现任呼和浩特市农牧局总畜牧师、一级主任科员,一位在基层农牧业战线深耕多年的“老黄牛”。他始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锚定“三农”航向,将党的政策春风播撒在田间地头,用担当与奉献书写新时代农牧人的答卷。荣获“全国农业先进个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个
延利珍,现任呼和浩特市农牧局总畜牧师、一级主任科员,一位在基层农牧业战线深耕多年的“老黄牛”。他始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锚定“三农”航向,将党的政策春风播撒在田间地头,用担当与奉献书写新时代农牧人的答卷。荣获“全国农业先进个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革故鼎新 以实干破题基层治理
作为环节干部,他深知“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带头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四风”,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除积弊:严控会议督查、精简发文数量,为基层卸下“文山会海”的包袱;牵头抓总农牧业安全生产,多年实现“零事故”,用铁腕筑牢安全防线;深耕扫黑除恶排查,以“显微镜”式排查净化产业生态,让农牧领域正气充盈。
他从不把“创新”挂在嘴边,却把改革刻进行动里。面对棘手的综合执法改革,他牵头啃下“硬骨头”,厘清权责边界、优化执法流程,推动改革走在全市前列;为给决策“精准导航”,他常年扎进田间地头,把农民的急难愁盼记在本上、刻在心里,以新时期“三农”工作新要求为标尺,提出数十条创新性建议,让每一份方案都经他逐字打磨,每一个项目都由他全程跟进,以“钉钉子”精神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深耕三农 用脚步丈量田野初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吹响后,他成了田间地头的“常客”。带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标尺,他敏锐洞察到全市农业的痛点:产业结构散、规模效益弱。于是,他脚踩泥土找答案。
他向领导建言献策,力推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从农家乐到农耕文化园,从采摘园到智慧农业示范区,一个个项目落地,为乡村振兴铺就“诗与远方”的底色。
他常说:“农民的笑脸,是最好的奖状。”2016年,这份“奖状”升级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的荣誉,而他依旧奔波在田埂上,把论文写在呼和浩特的大地上。
聚力集群 为产业振兴注入动能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培育“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作为党代会代表,他主动请缨加入集群专班,成了产业振兴的“急先锋”。
没有蓝图就绘制蓝图:他与专班同志一道,熬了无数个夜晚,编制出《产业地图》《产业图谱》,让产业链条清晰可见;没有路径就开辟路径: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将目标拆解成可落地的“任务清单”,让每个节点都有“进度条”。
招商引资的战场上,他既当“宣传员”又做“服务员”,用诚意打动企业,用效率推动落地。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286个重点项目扎根沃土,完成投资348亿元;147家企业入驻加工园区,和林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自治区级产业园相继获批;82家规上企业茁壮成长,较2021年新增38家,占全市规上企业的21.5%。他还统筹协调制定44项地方标准,让优质苜蓿草、燕麦草有了“内蒙古标尺”,推动农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2022年,集群专班获评“优秀专班”,他也被授予“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个人”,这份荣誉背后,是他对“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庄严承诺。
从田埂到园区,从政策文件到产业集群,延利珍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为农”初心。他像一株扎根草原的牧草,默默滋养着农牧业的沃土;又如一头拓荒的孺子牛,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前行。他的故事,是无数基层农牧工作者的缩影,更是“担当”与“奉献”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呼和浩特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