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料发展过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1 07:19 2

摘要:中国应用肥料历史悠久,早在两三千年以前就有了施用有机肥的文字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百亩之粪"、"地可施肥,多粪肥田"、"多用兽骨汁和豆萁做肥料"等记载,这足以证明我国使用有机肥的历史。我国古代农民十分注重肥料技术的开发研究,创造了有机肥料积造腐熟技术等,

中国应用肥料历史悠久,早在两三千年以前就有了施用有机肥的文字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百亩之粪"、"地可施肥,多粪肥田"、"多用兽骨汁和豆萁做肥料"等记载,这足以证明我国使用有机肥的历史。我国古代农民十分注重肥料技术的开发研究,创造了有机肥料积造腐熟技术等,《齐氏要术》中记载了"踏粪法",明代《宝乍劝农书》中记载了"蒸粪法、煨粪法、酿粪法"等六种积造肥料方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有机肥料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并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

自化肥进入我国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年中我国施肥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家肥阶段,主要指1901年前。当时的施肥技术主要是作基肥,施肥方式主要是土壤撒施。

第二阶段,认识和验证化肥肥效阶段,主要是1901~1950年。此时,化肥进入我国,国家开始进行化肥肥效试验,鼓励农民施用化肥。

第三阶段,有机肥和氮肥配合施用阶段,主要是1950~1970年。这20年中,化学氮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已被农民认可,农民开始自觉的购买和施用氮肥来获得作物高产。

第四阶段,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阶段,主要是1970~1980年。随着氮肥的大量施用,相应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加剧了土壤其他营养元素的亏缺,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磷,人们开始大量施用化学磷肥。

第五阶段,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阶段,主要指1980~2000年。"矿质营养学说"、"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等农业化学理论深入人心,平衡施肥等科学施肥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第六阶段,水肥一体化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水资源紧缺的加剧和人们对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升高的不断追求,施肥效益的发挥开始受到水分因素的制约。同时,一些地区也出现的土壤肥力不足进而影响水分利用率的问题。水肥耦合研究开始受到人们关注。

整体上讲,现在施肥方式主要是基肥和后期追肥两个。但是每个施肥的目的不完全一样。

(1) 基肥一般叫底肥,是在播种或移植前施用的肥料,它主要供给植物整个生长期中所需要的基础养分,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也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

(2) 追肥:作物生长期间追施的肥料。是基肥的重要补充。通常以氮肥为主,有时可根据作物的长势和营养诊断,追加磷肥、钾肥或微量元素肥料。不同时期施用的追肥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苗肥、拔节肥、穗肥等。还有些当地名称,如腊肥、春肥等。

"为什么施肥?如何施肥?何时施肥?"我们要讲5个正确(right):

正确的态度(Right attitude):正确认识藏粮于地与一控两减的关系,即不要过量施肥也不要忽视土壤地力提升的作用。

正确的肥料(Right fertilizer):根据土壤情况,根据施肥时间和方式选择氮磷钾肥,选择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做到三个避免:避免基肥施肥太快,避免追肥溶解太慢,避免肥料拮抗。

正确的组合(Right combination):正确的基追比例,不同时间氮磷钾肥料的正确的配比,土壤酸碱性与肥料之间的配和,有机无机的组合以及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的组合。

正确的用量(Right dosage):按照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中养分转化过程合理施肥;按照目标产量根据土壤中养分含量合理的施用肥料,避免过量施肥。

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秋施肥要根据翻地时间和地温考虑用肥用量,追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养分需求规律及肥料的特性施肥,切勿提前施肥或者延后施肥,避免错误的时间用肥。

一亩地最大灌溉多少水应该是:土壤面积× 灌溉深度× 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以根系40厘米计算,最大灌溉量不应该超过52立方米;实际生产中,灌溉面积一般不应该是667平方米,如果全部灌溉这个不是滴灌,而且常规灌溉,建议乘以系数0.7;另外除了蹲苗期为土壤相对干旱外,其他时候一般灌溉前土壤含水量较大,而且水肥一体化不应该将土壤灌溉至过饱和,建议乘以系数0.4-0.8,因此,一亩地最大的灌水量应该控制在15-30立方米比较合适。

碱性水,往往是由于水中含有强碱弱酸盐存在,也就是碳酸(或者碳酸氢)盐(钾钠钙镁)存在。其次,碱性水对于滴灌系统会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1、影响滴灌系统运行,可能堵塞滴灌带或者影响滴灌系统运行;2、危害植物生长,具体危害包括离子危害和盐碱整体危害,如钠离子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盐分增加影响植物吸水的,具体内容可以约到前面的文章""等系列文章;3破坏土壤结构,具体包括影响土壤中的离子组成,物理特性等方面

滴灌施肥时间与养分分布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对于单个灌溉周期,随水施肥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滴清水,第二阶段将肥料和水一同施入土壤中,第三阶段用清水冲洗施肥系统并将肥料运移到作物根区。目前第二个阶段一般采取的是氮磷钾复合肥或者单质肥料混合施用,然而氮磷钾养分在土壤中的运移距离和速度不同:尿素随水滴施后容易随水分运移、磷肥容易被土壤吸附固定,移动性相对氮素而言较弱、钾素的移动性相对氮素而言较弱,而较磷素强。

由于灌水量以及肥料元素中不同分子量的迁移特点、灌溉施肥的三个周期分配不合理等因素影响,氮磷钾在根区分布出现五种情况:包括氮磷钾都未到达根区、氮到达根区磷钾未到达根区、氮钾到达根区磷肥未达到、氮钾超过根区而磷肥刚好到达;但是我们最理想的方式是氮磷钾均在根区。在相同的施肥量和灌溉量下,不同的运移速度往往造成氮磷钾分布区和作物根系分布不一致,不利于氮磷钾的吸收,抑制了水肥效率的提高和作物增产。

对此,建议先滴清水,再滴磷钾肥,然后氮肥,最后清水的模式,具体时间根据施肥量、灌溉时间和土壤湿度综合考虑,另外所有时间应考虑扣除从泵房到滴头的流动时间。

简而言之,为了土壤施肥可以考虑春秋施肥,为了作物施肥滴灌施肥为主,春秋施肥为基础。

来源:惜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