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苹果在一年前推出iPhone 16系列正式发布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平平无奇”。沿用数代的设计语言、按部就班地配置升级,似乎预示着这又是一次乏味的常规迭代。然而随着产品的迭代,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新机的更多奥秘,其中在iPhone 16 Pro上搭载的钢壳
当苹果在一年前推出iPhone 16系列正式发布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平平无奇”。沿用数代的设计语言、按部就班地配置升级,似乎预示着这又是一次乏味的常规迭代。然而随着产品的迭代,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新机的更多奥秘,其中在iPhone 16 Pro上搭载的钢壳电池,也得到行业内不少人的关注。
在钢壳电池亮相初期,外界的质疑声浪汹涌而至,对其安全性、成本乃至实际容量的疑问不绝于耳。一些观点认为苹果的方案过于激进且不成熟,甚至有“将爆燃升级为爆炸”的阴谋论在网络上流传。但随着iPhone 16 Pro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稳定表现,这些非议与杂音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全新的的钢壳电池热潮。
那么,“钢壳电池”能否成为未来智能手机的标配?它又能为日常体验带来什么本质的改变呢?
不只是“提升容量”
从软包电池升级到钢壳电池,其主要目的还是给电池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当前电池技术的终极突破,依然要靠内部化学体系的进步,比如当前被旗舰手机广泛采用的硅碳负极材料,就是一个能量密度更高的材料。然而与传统材料相比,硅负极在放电时会出现一定的体积膨胀,而一个坚固、安全的钢壳“反应仓”,能为这些先进材料提供一个稳定可控的运行环境,从而彻底释放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化学潜能。
在电池更稳定可控的同时,坚固的钢制外壳也能变为手机的核心结构件,从而增强整机的抗冲击和抗弯折能力。另外,它也能凭借优良的导热性,能够深度参与到手机的散热体系中,成为热量传导的关键一环。
iPhone 17 Air电池
事实上,钢壳电池更多地还是为手机进一步减负提供帮助。“轻薄机身”与“超长续航”是智能手机上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而钢壳技术通过“以强度换空间”的思路,在电池内部创造出了额外的有效空间。这意味着设计师可以做出选择:要么填充更多电化学物质,在不增加手机厚度的前提下大幅提升续航;要么在保持同等续航水平的基础上,将手机做得更加极致纤薄。
根据当前的爆料显示,即将在今年九月发布的iPhone 17 Air,就将采用异形钢壳电池设计。在内部空间被极致压缩后,钢壳电池设计能够尽可能提供更大的电池容量,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续航表现。
钢壳电池能否普及?
事实上,钢壳电池在行业内并非一项新产物。早在几年前,苹果就在Apple Watch Series 7上运用了钢壳电池,华为也在2022年推出的HUAWEI WATCH GT Cyber采用了这项技术,可见整个行业都已经在为钢壳电池的普及做了一些准备。
HUAWEI WATCH GT Cyber
对于追求极致性能、不吝成本的旗舰与次旗舰机型而言,钢壳电池凭借其在安全、续航和设计上的综合优势,“标配化”已是清晰可见的趋势。然而,其相对高昂的制造成本与复杂的封装工艺,在短期内会成为其向中低端市场普及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可以预见,钢壳电池将首先在高端市场完成全面普及,而后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下降,再逐步渗透到更广阔的主流市场中,最终成为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的共同选择。
不仅仅是iPhone 17 Air,此前有爆料称三星正在秘密推进名为"SUS CAN"(Steel Use Stainless Can)的创新电池封装技术研发,计划于2026年率先应用于旗舰智能手机。这项技术将用不锈钢材质,取代传统铝制或软包电池外壳,有望带来三大核心优势:提升电池容量、优化充电效率、增强长期耐用性,同时解决困扰行业多年的电池鼓包问题。按照这一事件节点来看,也许我们会在明年的Galaxy S26系列上见到三星的钢壳电池。
写在最后
说到底,无论是钢壳技术还是硅碳负极材料,都是电池技术进步的具象化表现。通过材料与封装结构的协同更新,全新的钢壳电池能够让智能手机这个高度集成化的设备,在用户体验上得到显著提升。
当我们将视角拉回当下,这场电池技术的迭代也将让更多人受益。一个更安全、更耐用,且无需在轻薄与续航之间痛苦抉择的智能手机体验,正在变得触手可及。因此,iPhone 16 Pro上那块曾引发争议的钢壳电池,或许在未来回看时,会被视为一个开启了智能手机体验新纪元的关键节点。
来源:手机中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