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的晨光透过玻璃照射在寿阳县医疗集团康复中心的走廊里,护士站里的护士已早早等候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专家来科里会诊,这场跨越近千里的“健康会诊”,正从患者以及家属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里悄然拉开序幕。
夏日的晨光透过玻璃照射在寿阳县医疗集团康复中心的走廊里,护士站里的护士已早早等候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专家来科里会诊,这场跨越近千里的“健康会诊”,正从患者以及家属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里悄然拉开序幕。
查房现场:病房里的“移动课堂”
“来,试着把左手举过头顶,想象手里托着个气球。”8点刚过,康复中心402病房就围满了人。中国康复研究院的黄志军教授半蹲在患者张阿姨面前,目光随着她颤抖的手臂轻轻移动。张阿姨因脑梗导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此刻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黄教授却忽然拍手说道:“比上个月病历里写的抬高了5厘米!这说明大脑正在重新建立神经连接,就像久未通车的道路开始有了汽车喇叭声。”
这番生动的比喻让周围的年轻医生们眼睛一亮。黄教授顺势拿起床边的训练球。“偏瘫患者练抓握,不能只练力量,得先练‘感觉’。”他让张阿姨闭眼触摸不同物体,"你看,皮肤的触觉会给大脑发信号,就像给迷路的神经指方向。"说话间,康复治疗师小郭已经举着手机将专家的查房过程清晰记录了下来。
从401病房到413病房,康复医学中心朱艾富副主任一边引导专家进入病房,一边详细介绍患者情况,专家团队的白大褂身影穿梭在各个病床间。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床前,专家演示如何调整轮椅扶手高度:“这个角度要让患者抬手时,肩膀刚好像搭在舒适的台阶上,既省力又能锻炼核心肌群。”护士长在一旁用手机录下视频,打算会后组织护士们反复学习。原本需要半小时的常规查房,因为这场教学式会诊拉长到三个小时,每个病房里都荡漾着这个治疗手法原来要这样做的顿悟声。
多学科会诊:为偏瘫患者定制康复方案
接近中午,张通院长、李冰洁主任还有黄志军治疗师长三位教授离开中医院后顾不上休息,又直奔集团人民医院神外科的医生办公室,在医生办墙上的CT片里,脑出血的病灶像一块顽固的阴影。当专家进入53岁的偏瘫患者老李的病房时,看到这位开颅手术后一个月的患者,此刻正努力想用左手扶住床的护栏坐起来,却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而频频打滑。
“患者右侧肢体肌力2级,巴氏征阳性,存在明显的联合反应。”神外科主任李瑞斌指着检查报告,声音里带着焦急。专家先让老李试着做了套简单动作:抬臂、屈膝、转身,张通教授边观察边说:“你们看,他的左手总不自觉想帮忙,这是大脑的‘代偿保护’,但也会让右侧肢体越来越‘懒’。”
现场三位专家给出康复指导意见,拿出了一整套好的康复方案——从急性期的良肢位摆放,到恢复期的平衡训练,再到后遗症期的日常生活能力重建,每个阶段都给出具体的训练时长和强度。患者老李的妻子紧皱的眉头忽然舒展开来,李瑞斌主任写满专业术语的笔记本里,藏着丈夫重新站立起来的希望。
夏日阳光中的接力:让一流技术扎根乡土
这场跨越近千里的会诊,终究在夏日里变成了一场温暖的接力。专家们留下的不仅是写满建议的笔记本,更是那些藏在比喻里的临床智慧——像教孩子走路般耐心,像呵护幼苗般精准,像传递火种般坚定。当阳光照射着雄伟的医院大楼,每个人都知道:在寿阳的土地上,康复的希望正随着这些扎实的脚步,慢慢生长成一片森林。(田卫红、朱艾富)
本期编辑|怡然
来源:科创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