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对水土的守护、文脉的传承,还有对身边人的关怀。”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张哲戬在“仁山乐水看晋源”实践日记中的感悟,道出了晋源区暑期文明实践活动的真谛。这个夏天,晋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文明实践+”为纽带,串联起生态、文化、红色、
“文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对水土的守护、文脉的传承,还有对身边人的关怀。”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张哲戬在“仁山乐水看晋源”实践日记中的感悟,道出了晋源区暑期文明实践活动的真谛。这个夏天,晋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文明实践+”为纽带,串联起生态、文化、红色、科技等多元场景,让各年龄段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文明温度,书写青春成长故事。
晋阳湖的粼粼波光里,藏着晋源生态治理的蜕变史。大学生实践队员沿湖而行,听讲解员细数这片水域从工业废水池到“城市绿肺”的蝶变——曾经堆满废渣的滩涂,如今成了候鸟乐园,岸边生态监测看板上,COD值十年间下降近70%。“课本里的‘生态修复’有了具象画面。”实践队员李悦说,他们收集的“增设生态科普牌”等20条游客建议,已纳入景区优化方案。
太原植物园里,“活的生物课”趣味盎然。热带雨林馆内,学生们蹲在蕨类植物旁记录蒸腾现象;沙生植物馆中,专家手持仙人掌讲解“肉质茎储水”智慧,让“耐旱机制”从概念变为可触知识。五天实践后,一本凝结观察成果的《晋源生态研学手册》,让课堂知识真正落地生根。
赤桥村千年老槐下,78岁村民王大爷讲述的“豫让刺赵”忠义传说,让围坐的大学生们听得入神。“这棵树见证的故事,就像晋源文脉,扎得深才长得久。”学生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剪辑的“古村记忆”系列短片在社交平台收获数万点赞。
晋祠博物馆内,大学生志愿者的“文物解说+短视频”成了新亮点。张萌举着云台相机,对着宋代侍女像讲解:“你看她衣袂褶皱,藏着宋代工匠的审美密码。”她制作的《晋祠侍女像背后的匠心》,让文物“活”在年轻群体中。暑假期间,学生们创作的30余条文化科普内容,让他们成了称职的“晋源文化传播官”。
7月7日清晨,杏坪村山路上,大学生实践队徒步3小时抵达杜里坪抗日县政府旧址。窑洞墙上“抗日救国”的斑驳标语前,学生党员赵志刚宣誓时眼眶泛红:“课本里的‘烽火岁月’,此刻有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重量。”
兰亭御湖城社区红湖岸边,老党员陆永信用方言讲述父辈打游击的故事。“爷爷,‘土炸药’怎么造?”小学生的提问打开话匣子,大学生们随即补充“七七事变”历史背景,三代人的问答让红色基因有了温度。
晋源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里,大学生王宇正教刘奶奶用智能手环:“按红键能连子女,心率超标会报警。”这个暑假,“结对帮扶”服务居民超1000人次,手绘图标版《老人智能设备使用手册》更接地气。
科技科普让孩子们过足“科学瘾”: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的“火箭模型拆解”课上,小学生围着助推器追问不停;“二氧化碳灭火实验”中,蜡烛被气体“掐灭”的瞬间,兴奋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姚村镇电商培训更显实效,大学生李卓帮农户直播卖葡萄,单场销售额突破2万元。
从非遗剪纸课上的“晋祠三绝”,到全民健身日的“旱地龙舟”;从安全培训中的“烫伤急救法”,到红色读书会里的《红岩》分享……晋源区的“文明实践+”,让学生们在知行合一中读懂:文明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走在山水间、守着老故事、帮着身边人时,慢慢活出来的。这份青春与文明的夏日邂逅,让晋源的夏天格外温暖。
来源:北纬37度之晋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