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提升医院心衰规范诊治能力,携手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2025年7月19日“心衰规范诊疗管理系列全国巡讲——安徽省省级培训班”于线下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心衰中心主办,会议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严激教授、胡立群教授、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萍教授、山东省
为提升医院心衰规范诊治能力,携手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2025年7月19日“心衰规范诊疗管理系列全国巡讲——安徽省省级培训班”于线下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心衰中心主办,会议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严激教授、胡立群教授、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萍教授、山东省立医院苑海涛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小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康玉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柯道正教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宇理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宇霏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邵正斌教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沈童童教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周跟东教授、阜阳市人民医院屈朝法教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利军教授、池州市人民医院程军教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李晶晶教授参加。众多医师参与学习,共话心衰规范化诊疗,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
主席致辞
严激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回顾了心衰中心建设八年来的显著成绩,目前全国已建成2600多家心衰中心,为这一高患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提供了规范化诊疗管理的重要抓手。质控数据显示,标准化治疗水平显著提升,患者住院率从23%大幅降至7%,成效显著。严教授强调要继续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通过规范化和同质化发展,重点加强县域心衰中心建设,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切实改善预后。最后严教授对冒着酷暑参会的专家同仁表示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李萍:心衰中心认证意义及建设标准解读
李萍教授强调心衰中心的核心是规范化诊疗和全流程管理以改善患者预后。国家卫健委与中医药局发布的《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为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全国已有2700余家注册机构,其中1063家通过认证,形成省市级中心网络。山东、河南、四川建设水平领先,三级医院与基层机构通过分级诊疗协同运作。认证分标准版(要求手术能力及多学科团队)和基层版(侧重转诊通道),均需建立四大核心流程和质量控制机制。认证流程包含五个阶段:官网注册并完成90天数据填报→在线自评→提交建设材料→专家网审→现场核查。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云平台动态监测关键指标:BNP/NT-proBNP检测率、药物达标率、1年随访率(目标值>70%),同时要求完整记录治疗评估表、出院评估表和随访量表。最终通过认证的单位将形成可持续改进机制,整个体系以2024年中国心衰指南为循证基础,通过《中国心衰中心认证标准》实现全国规范化落地。
苑海涛:心衰中心建设意义及进展规划
苑海涛教授分享了心衰中心建设的意义和进展规划,中国心衰流行病学负担沉重(≥25岁人群患病率1.1%,约1210万患者)且诊疗欠规范,心衰中心建设八年来通过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2600余家医院(987家通过认证),建立信息化质控平台优化数据管理,显著提升规范化治疗水平(如HFrEF患者ARNI/ACEI/ARB使用率从71.79%升至90.85%,β受体阻滞剂达91.57%),推动随访率提升(57.39%)和死亡率下降(1年死亡风险较2019年降低41.9%),同时牵头制定4部指南、15篇共识并产出多项高水平研究,未来将持续深化分级诊疗、强化质控与基层覆盖,构建预防-诊疗-随访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胡立群 :心衰中心质控考核方案与质控指标解读
胡立群教授对心衰中心质控考核方案与质控指标进行解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的心衰中心质控体系通过四级管理架构(全国、省级、地市级、医院)和信息化平台(数据填报系统、质控管理平台、随访小程序),对全国2600余家注册单位实施标准化考核。该体系涵盖七大维度21项计分指标与4项趋势指标,总分110分,重点监测心衰患者年诊治例数(标准版>300例/基层版>100例)、诊断规范性(超声心动图与BNP/NT-proBNP检测率≥90%)、HFrEF患者指南导向药物使用率(ARNI/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80%)、随访完成率,以及再住院率与死亡率等预后指标。通过强制数据归档(每月连续上报新入院病例)、动态排名公示、黄牌警告与摘牌机制,推动诊疗同质化,目标是为全国1210万心衰患者提供规范治疗,最终降低再入院率与医疗负担。
戴小华:现代中药治疗心力衰竭进展
戴小华教授分享了现代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芪参益气滴丸作为代表性制剂,通过多靶点机制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如黄芪甲苷上调ATP5D表达、丹参素修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抑制心肌纤维化及肥厚,并调控NO-cGMP-PKG通路减轻HFpEF患者的炎症与氧化应激。临床试验证实,在常规GDMT治疗基础上联用该药可显著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如CACT-IHF研究显示治疗6个月后步行距离提升效果持续增强,且心功能改善率增加40%)。其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
陈康玉:心衰中心现场核查主要问题与对策
陈康玉教授分享了心衰中心现场核查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流程始于医院启动建设阶段,需正式成立心衰中心委员会并发布红头文件明确职责分工,由院长牵头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医院需承诺支持中心运作,并与基层医院签订转诊协议。同时须启用国家级数据平台持续上报病例,标准版需完成300例、基层版100例,且保证数据真实性与时效性。关键环节包括梳理心衰救治流程并上墙公示,建立患者档案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培训教育体系。培训需覆盖院内领导、核心科室医护、基层社区及患者群体,留存完整的培训台账。值得注意的是,培训照片需真实呈现授课人、清晰可见的PPT背景及听众互动场景。认证准备阶段需通过官网完成在线自评,逐项对照四大认证标准保存评分,自评通过后上传医院承诺函及建设材料。现场核查是“以查促建”的核心环节,专家组将提前抽取病例审核。核查当日重点考察原始文件、多学科协作实效、诊疗流程规范性及持续改进机制。常见问题集中在多学科团队协作薄弱、诊疗用药不规范、随访流于形式、分级诊疗未落地等方面。成功通过核查的关键在于:确保数据可溯源,落实计划性随访管理,强化护理团队作用,并建立质控指标改进机制。最终认证结果经执委会投票决定,通过单位将获授牌。整个建设过程旨在构建心衰规范化管理体系,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持续优化诊疗路径,实现让每位心衰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的核心目标。
柯道正:《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解读
柯道正教授对《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进行解读,针对我国1210万心衰患者(年新增297万)的高负担现状,提出基于分级诊疗的基层管理策略。指南更新了心衰分类标准(HFrEF/HFmrEF/HFpEF/HFimpEF),强调利钠肽筛查和早期诊断,优化了慢性心衰治疗流程,HFrEF推荐ARNI/ACEI/ARB联合β受体阻滞剂、MRA和SGLT2i四联疗法,新增维立西呱改善预后,HFpEF则首选SGLT2i控制症状;急性心衰需分型处理淤血或灌注不足,重视稳定期全流程管理。基层医疗需聚焦合并症(如高血压、房颤)个体化干预、终末期患者监测转诊,通过体重监测、限钠教育(急性期
黄宇理:优秀心衰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黄宇理教授分享了心衰中心建设经验,通过建立了规范化的心衰诊疗体系,包括完善数据库管理制度(由宣玲等专人负责)、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和典型病例讨论会(如2021年8月27日由高大胜主任主持的会议),并设立每周两次的专病门诊。团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整合CMR精准诊断、CRT/ICD等技术,开展ECMO救治暴发性心肌炎等重症病例,完成安徽省首例LVAD植入术。通过成立蚌埠市心衰中心联盟,与77家医联体单位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举办超滤治疗工作坊等培训活动,推动基层规范化诊疗。科研方面聚焦临床转化,近3年发表8篇SCI论文(含3篇Q2区),承担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专项等课题,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患者教育构建融合性随访体系,实现"为每位心衰患者提供最恰当治疗"的目标。
讨论
刘利军教授指出在心衰全程管理方面,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国家疾控中心合作成立了相关组织,强调从心衰早期开始介入管理。最初建立心衰中心时主要关注病例上报,但经过认证后,由科室行政副主任带领的团队发现管理重点在于根据患者状况动态调整用药方案,包括新四联用药和剂量调整,而非简单随访。在实际工作中,心衰中心面临病历质量、信息抓取等挑战,需要与医院信息化系统和床位医生协作完善病历归档。同时,医院通过患者群和学术交流掌握基层心衰患者情况,并建立名单便于随访。目前该心衰中心正通过省级课题对病例进行更精细化管理,希望将经验推广至更多患者。虽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心衰管理工作仍任重道远,需要持续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模式以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程军教授谈到池州市在心衰中心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目前尚未有医院申报心衰中心。但当地医院在日常工作中已初步建立了心衰诊疗体系,通过与基层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并在巡讲中融入心衰管理内容。建设心衰中心的关键在于转变医患理念,实现规范化、同质化治疗,尤其要重视心衰患者的长期慢病管理。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特殊病例,需要通过优化药物和器械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管理。此外,完善患者信息采集系统对心衰中心的数据统计和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尽管已开展相关工作,但在心衰中心建设和患者全程管理方面仍需持续推进。
李晶晶教授强调了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终末战场的重要性,指出必须从上游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开始进行综合管理。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医院通过建立以治疗组为单位的心衰管理模式,由组长主导、组员负责基线资料统计,分层落实治疗和质控,并配合护理团队进行定期随访,在数据上报和患者管理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该模式不仅关注规范治疗,还注重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和自我感受,在药物调整时兼顾客观指标和主观体验。作为市级医院,虽然在高精尖治疗手段上存在局限,但通过系统化的患者管理和数据收集,有效提升了心衰诊疗水平。与会者呼吁各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共同探索更完善的心衰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全程管理服务。
会议总结
会议走向尾声,严激教授总结道心衰中心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旨在有效管理心衰患者。八年来,心衰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住院率下降,并掌握了自我管理和早期干预的能力。未来,希望借助医联体机制,推动患者就地随访,减少长途奔波,优化诊疗流程。同时,心衰治疗需更加注重细节和精准性,尤其在早期药物调整阶段,需加强随访监测。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严激教授指出,皖南等患者较少的地区仍需推进区域性心衰中心建设,以实现同质化治疗。此外,近年来心衰病因诊断更加精准,不仅关注常见病因,还提升了法布雷病、淀粉样变等罕见病的检出率。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如肺阻抗监测和心衰预警装置的应用,大数据分析可提前预警病情变化,助力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最后,严激教授对与会专家的精彩分享和参会者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并呼吁大家继续携手,共同推动心衰中心高质量建设,为改善患者预后不懈努力,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