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元阳县攀枝花乡的绣坊里,指尖翻飞的丝线正为千年彝绣注入新活力;西藏萨迦县的高原上,成片的藜麦在风中泛起金红色波浪。跨越29年倾情帮扶云南红河州四县、12年聚力支援西藏萨迦的漫长征途,徐汇区始终将东西部协作作为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扛在肩头。以“当地所需、徐汇所能
云南元阳县攀枝花乡的绣坊里,指尖翻飞的丝线正为千年彝绣注入新活力;西藏萨迦县的高原上,成片的藜麦在风中泛起金红色波浪。跨越29年倾情帮扶云南红河州四县、12年聚力支援西藏萨迦的漫长征途,徐汇区始终将东西部协作作为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扛在肩头。以“当地所需、徐汇所能”为遵循,一条科技赋能产业、生态孕育幸福的特色帮扶之路,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之花在对口地区处处绽放。
云南红河州的群山之间,徐汇区的帮扶足迹已深深镌刻了29年。在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民绣”这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手艺,曾因缺乏创新陷入发展瓶颈。如今,标准化生产线的机器声取代了零星的针线声,“猛弄民绣”商标成了市场认可的品牌。“培训学习回来之后,我们通过创新作品,订单陆续增加。”猛弄刺绣合作社理事长苏琼珍的喜悦溢于言表。如今,绣针不仅绣出了民族纹样,更绣出了1000多名妇女“家门口就业”的新生活,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的成绩单,织就了乡村振兴的锦绣之路。
而在“云南菜篮子”泸西县,170万吨蔬菜曾因保鲜难制约发展,是徐汇区投入沪滇资金建设的冷链车间在田间地头拔地而起,彻底破解了这一难题。“我们的蔬菜大多数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合盛农业厂长罗明均的话语中满是自豪。42亿元的综合产值背后,则是像殷建洪这样的普通家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一家三口在公司打工,年收入就有十来万。”当屏边县人字桥村的村容村貌在帮扶资金的改善下重现光彩,曾经闭塞的村寨成了游客青睐的打卡地。“非常感谢上海把我们寨子搞得越来越好,旅客越来越多。”村民的朴实话语里,藏着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喜悦,也映照着“农文旅融合”的实践逻辑。
与此同时,在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藜麦正悄然取代传统青稞,成为新的“当家作物”。今年4月落地的全产业链项目带动种植面积突破万亩,专用播种机械的轰鸣声中,援藏干部缪彬斌算起了增收账:“藜麦亩产更高,价格是青稞的2到3倍!”从上海崇明引种的藏红花也正在高原扎下深根——今年收获的子球茎达5200斤,增幅超70%。“通过三年技术积累,种植越来越成熟,我们会把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群众,让上海技术开出高原致富花!”在援藏干部沈佳梁看来,这些凝结着沪藏智慧的产业新苗,正重塑着雪域的发展基因。
29年帮扶云南四县,12年支援西藏萨迦,新增新疆草湖项目区41团——徐汇区的对口支援版图,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过渡期五年来,123名党政干部、223名教育医疗专业人才的接力奔赴,用“组团式”帮扶浇筑可持续发展根基。在元阳,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与医疗水平飞跃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石屏豆腐”“元阳红米”通过消费帮扶走进上海千家万户;“汇爱萨迎”品牌更串起民族交往交融的情感纽带。“我们立足‘当地所需、徐汇所能’,用科研优势助力高原种植、沿边产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标杆。”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的话语,道出了徐汇的担当。面向未来,徐汇正推动帮扶模式向“造血式”“品牌化”深化——依托上海大市场、大平台优势,让更多对口地区的特色产品搭上消费协作的快车,在产业协同中迈向共同富裕。
编辑:孙清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来源:上海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