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南京照相馆》,一位教师的所思所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17:30 3

摘要:影院灯光渐暗,银幕上浮现1937年南京城的断壁残垣。当《南京照相馆》中照相馆老板老金颤抖着展开手绘的“万里山河”,向女儿展示北京故宫的琉璃瓦、上海城隍庙的飞檐时,黑暗中传来观众抑制不住的抽泣声。银幕内外,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这间硝烟中的小小照相馆,不啻为一个

一张底片,照见民族风骨;一堂大课,铸就时代脊梁。

作者 | 王伟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影院灯光渐暗,银幕上浮现1937年南京城的断壁残垣。当《南京照相馆》中照相馆老板老金颤抖着展开手绘的“万里山河”,向女儿展示北京故宫的琉璃瓦、上海城隍庙的飞檐时,黑暗中传来观众抑制不住的抽泣声。银幕内外,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这间硝烟中的小小照相馆,不啻为一个巨大的精神暗房,正缓缓向我们显影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坚韧影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影片,《南京照相馆》聚焦于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家照相馆里的普通人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证据的故事。这些血火淬炼的影像底片,正是大思政教育最珍贵的历史显影液。它启示我们:一堂成功的大思政课,应如暗房工艺般精心:在“显影”中还原真相,在“定影”中筑牢信念,在“洗印”中传承使命。

1. 显影历史真相

在“显影液”中还原生命细节与民族气节

《南京照相馆》的深刻之处,在于它避开了宏大叙事,将镜头锁定于一间充当历史暗房的小小照相馆。邮差阿昌、老板老金、演员林毓秀,这些并非天生英雄的普通人,他们的挣扎、恐惧、算计与最终的抉择和觉醒——阿昌从自保到怒吼“我不逃了”,林毓秀保护受伤的宋班长,老金牺牲自己掩护林毓秀——如同显影液中逐渐浮现的影像,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层次。

当历史课本上“30万遇难同胞”的冰冷数字,在银幕上被显影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鲜活生命时,青少年方能真切感知“寸寸山河寸寸血”的沉重。这堂影像课生动证明:历史认知的核心,是将抽象符号在情感的显影液中还原为具象的生命温度。

要让这历史的温度在青少年心中清晰“显影”,关键在于具身化、在地化的体验。比如,作为重庆教师,我们可以这样做:

◎启动“山城记忆”口述史采集

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家庭,采访祖辈关于重庆大轰炸、川军出川、战时陪都生活等本土抗战记忆,用录音笔和摄像机“扫描”历史底片,将收集的故事汇编成地方特色读本,让宏大历史“显影”为身边可触的个体生命史。

◎设计“行走的暗房”主题研学

利用重庆丰富的抗战遗址资源(如六五隧道惨案旧址、红岩革命纪念馆、鹅岭抗战遗址公园、建川博物馆聚落),设计情境化研学路线,引导学生在现场通过老照片对比、史料研读、模拟体验(如防空洞生活),在实地实景中“冲洗”历史细节,让书本知识立体成像。

◎开展“角色代入”情境教学

在思政或历史课上,选取影片中角色(阿昌、老金、林毓秀)的关键抉择时刻,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是我”的深度讨论、微辩论或微剧场表演。结合重庆大轰炸期间“雾季公演”坚持文化抗战、市民自发互救等本土真实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完成灵魂的“显影”与价值抉择。

通过这些浸润式实践,抗战史得以从课本上的铅字,在情感的显影液中逐渐显影为流淌在青少年血脉中的有温度的山城集体记忆。

2. 定影价值信仰

在“定影液”中辨析真伪筑牢根基

影片深刻揭示了历史认知的复杂性。

日军军官伊藤秀夫用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粉饰暴行,试图炮制虚假的历史“照片”。邮差阿昌那句“我们永远不可能是朋友”的怒吼,则是对侵略者话语陷阱的彻底戳穿,如同用强酸溶解了伪善的影像涂层。影片的核心冲突——围绕那组由历史上15岁学徒罗瑾和青年吴旋冒死守护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底片的生死争夺——正是真相与谎言的殊死较量。当这些铁证最终在东京审判中成为定罪战犯的关键,影片宣告:唯有真相经得起“定影液”的淬炼,民族精神的影像才能永不褪色。这为当下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筑牢青少年信仰的根基,需要在价值辨析中完成精神的“定影”。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开设“铁证如山”史料辨析课

在课堂中,对比展示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伪善“亲善”摆拍照与罗瑾、吴旋冒死保存的真实屠城罪证照片,引导学生像暗房技师鉴别底片真伪一样,聚焦分析影像细节(人物表情、肢体语言、场景布置、拍摄者意图),拆解侵略者利用文化概念进行话语欺骗的手法,深刻理解影片中阿昌怒吼所代表的民族气节。

◎组织“历史照妖镜”主题辩论赛

围绕“如何看待侵略者利用被侵略国文化美化暴行”“信息碎片化时代,青少年如何守护历史真相”“和平年代是否还需要‘阿昌式的怒吼’”等辩题,结合影片情节及重庆抗战时期抵制日伪“奴化教育”、进步文化界揭露侵略本质的斗争史实,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在观点交锋与史料佐证中,锤炼批判性思维,为价值信仰涂抹“定影液”。

◎发起“真相守护者”青年行动

联合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红岩博物馆等机构,招募培训学生担任“历史真相守护志愿者”,指导他们利用权威馆藏档案、严谨口述史料、历史地图等工具,参与制作“驳斥抗战历史常见谣言”的科普短视频、图文长帖、互动H5等,通过学校公众号、班级群、社区宣传栏等渠道发布,让青少年主动成为涂抹“精神定影液”、捍卫历史真实的生力军。

唯有引导学生在铁证辨析与主动守护的行动中,亲手为价值信仰涂上“定影液”,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岿然不动、历久弥坚。

3. 洗印时代担当

在“洗印”中传承精神践行使命

影片尾声,林毓秀举起相机拍下战犯伏法的瞬间,轻声道:“先生,你看到了吗?我们赢了。”——这一刻,苦难的底片完成了向光明未来的庄严交接,一张象征正义与胜利的“历史正片”被永久洗印出来。影片的终极启示在于:显影的历史、定影的信念,最终需要在行动中“洗印”成时代的担当,守护和平、建设国家的使命需要代代接力传承。

将历史的感动与认知转化为持久的青春行动,是精神“洗印”的关键。比如,作为重庆教师,我们可以推动以下实践:

◎发起“光影巴渝·薪火相传”创意表达行动

鼓励学生以《南京照相馆》为触点,结合重庆本土抗战历史与和平发展成就,创作多元作品。例如:组织“寻找山城抗战印记”摄影采风,拍摄今日繁华和平景象与抗战遗址的时空对话组照;创作编排“重庆大轰炸中的少年”“川军出川”等主题情景剧、微电影;绘制相关主题绘画,设计海报,优秀作品可在校内外设立主题展区,将个体感悟“洗印”成可传播、可感召的公共文化产品。

◎开展“和平使者·青春宣言”主题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深度参与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80周年系列活动。如:参与和平主题艺术展的筹备、讲解或志愿服务,组织“和平愿景”青少年工作坊,参与“共忆来时路 传承抗战魂——给抗战英雄的一封信”主题征文活动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比观看《南京照相馆》与《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影片,思考不同民族记忆创伤的方式以及人类共同守护和平的责任。在象征抗战精神与城市新生的重庆解放碑前,组织诵读由师生共同创作的融合老金“大好河山”情怀与当代青年心声的“新时代和平宣言”,将历史的铮铮誓言,“洗印”为“守护和平,强国有我”的青春承诺。

◎建立“红色基因·服务践行”常态化机制

将抗战精神传承融入日常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例如:筹建“红岩精神”青少年宣讲团,走进社区、中小学讲述重庆抗战故事;与重庆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组织合作,定期组织探望慰问老兵,聆听记录口述史,整理保存珍贵记忆;组织学生参与抗战遗址公园(如鹅岭公园、黄山抗战遗址群)的环境维护、义务讲解等服务。让服务社会的点滴实践,成为青少年持续“洗印”家国情怀、淬炼责任担当的恒久课堂。

通过创意表达、深度参与和平事业以及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历史的责任得以在青少年手中庄严“洗印”,转化为建设更美好未来的坚实行动。

银幕渐暗,灯光亮起。老照相馆暗房里的那束红光,终将化作青少年心中的显影灯。

我想,一堂直抵心灵、塑造灵魂的大思政课,其精义在于引导年轻一代:

在生命细节的显影液中,触摸历史的真实温度;

在真伪辨析的定影液里,锚定价值的永恒坐标;

在躬身实践的洗印间内,肩负时代的如磐使命。

当青少年懂得用镜头记录下今日的璀璨灯火,用智慧与双手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他们便是在人类文明的壮阔相册中,不断洗印出属于新时代的永不褪色的希望之像。这既是对英灵最深切的告慰,亦是教育者以匠心“显影”时代担当的不懈追求。

来源:中国教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