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舞台上,谁能沉得住气,谁就能多几分话语权。2025年6月,中国学者高志凯在印度媒体上跟人掰扯了一场,火药味十足,不光展现了中国学者的硬核实力,还把印度在上合组织里的角色推到了风口浪尖。他的建议咋就让印度主持人急眼了?这事儿背后到底有啥深意?
国际舞台上,谁能沉得住气,谁就能多几分话语权。2025年6月,中国学者高志凯在印度媒体上跟人掰扯了一场,火药味十足,不光展现了中国学者的硬核实力,还把印度在上合组织里的角色推到了风口浪尖。他的建议咋就让印度主持人急眼了?这事儿背后到底有啥深意?
高志凯,1962年生在江苏太仓,算是中国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圈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经历横跨学术、外交、商业,硬是把人生玩出了多面手的范儿。1977年高考,他考进苏州大学,拿了个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员训练班混了个硕士。靠着过硬的语言功底,他80年代进了外交部,给邓小平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当过英文翻译,参与了不少大场面,攒下了满满的国际经验。
1988年,他跑去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干译员,视野又宽了不少。后来考进耶鲁大学,拿了政治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93年毕业后在纽约当过证券律师,还在摩根士丹利混到亚洲区副总裁的位置。95年回国,他帮着建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金公司),还在电讯盈科、恒基这些企业干过要职,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高志凯不光在商业圈牛,他在学术和公共事务上也很有料。央视和凤凰卫视的评论员席上常能看到他,聊外交、经济、民生,啥都能侃几句。
他写过四百多份建言献策报告,涉及奥运安保、公共安全啥的,好多都被国家采纳了,实打实变成了成果。2010年,他被评为“民革北京市委先进党员”;2011年拿了个“民革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又成了北京市民主党派年度优秀人物。
现在,他是苏州大学的讲席教授,也是全球化智库(CCG)的副主任,忙着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他还是香港OBOR集团董事长、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学术、媒体、企业三头跑。他的分析冷静、站得住脚,国际上都挺认可,尤其是在聊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复杂话题时,他总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观点。
这次2025年6月在印度媒体上的交锋,高志凯又一次展现了他的硬实力。这场辩论火了,也让大家开始琢磨印度在上合组织里到底该咋摆位置。
2025年6月26日,中国青岛开了场上海合作组织(SCO)的防长会,中国国防部长董军主持,目的是加强成员国在安全上的合作。按理说,这会应该挺顺利,结果印度国防部长拉吉纳特·辛格搞了个幺蛾子。
他因为联合声明没提2024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一场恐怖袭击(死了26人),直接拒绝签字。印度一口咬定是巴基斯坦搞的鬼,巴基斯坦当然不认账。声明里倒是提了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武装活动,印度觉得这偏袒巴基斯坦,压根没顾及它在反恐上的诉求。最后,这会没整出联合公报,外界一看,上合内部协调咋这么拉胯?
三天后,6月29日,高志凯上了印度CNN-News18的电视辩论节目。本来是聊伊朗和以色列的事儿,结果话题跑偏,聊起了上合组织和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节目里,印度主持人咄咄逼人,其他嘉宾也掺和进来,气氛一下就紧绷起来。高志凯稳坐苏州大学的办公室,淡定应对,背景是书架和绿植,看着就从容。
主持人先发难,问为啥中国不支持统一的反恐声明,是不是在反恐上缩头。高志凯不慌不忙回击,上合组织从2001年成立就盯着反恐、极端主义、分裂主义这“三股势力”,反恐一直是核心,但指责谁得有证据,不能随便扣帽子。他这话逻辑清楚,把球踢了回去。
话题转到青岛防长会时,主持人拿印度拒签说事儿,暗指中国协调不力。高志凯直接点破,印度把印巴矛盾硬塞进上合平台,想靠拒签发脾气,这不光没解决问题,还把合作氛围搞砸了。他还提到,印度政府和军方最近几年老放狠话,想靠渲染冲突吓唬邻居,结果呢?没啥人买账,反而在南亚显得有点孤立。
辩论最炸裂的点来了。高志凯直截了当建议,如果印度老是跟成员国拧着干,没法一块儿定合作框架,不如自己想想在上合的资格值不值。这话一出,印度主持人炸了,嗓门猛提,说印度比中国强多了,还喊着“我们打败了巴基斯坦,也打败了中国”。她情绪失控,其他嘉宾估计都懵了。
高志凯没被带跑偏,他冷静地接着说,靠恐吓换不来尊重。现在的世界讲合作讲发展,印度要是老用这种对抗的路子混国际组织,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远。他还强调,上合的目标是团结协作,谁老捣乱,大家可能都得重新掂量掂量彼此的份量。
这节目播出去后,网上炸开了锅。视频片段在社交媒体刷屏,高志凯的淡定和主持人的激动对比太明显,网友们热火朝天地聊印度在上合的定位,还有中印关系接下来咋走。
辩论的余波来得快。印度网上有骂高志凯的,说他挑衅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也有说他说得有道理的,点出了印度外交的老毛病。印度媒体这边,《印度时报》之类的主流报喊着让中国为高志凯的话道歉,说他干涉内政。
但也有分析文章觉得,印度在青岛防长会上的操作确实让上合其他国家不爽,影响力怕是要打折扣。想想2023年金砖峰会,印度也因为强硬态度搞得气氛僵过,这套路有点眼熟。
中国外交部7月1日的记者会上被问到这事儿,发言人说中国尊重各成员国的主权和选择,但希望大家都能建设性地搞合作,别老拖后腿。这话既表明立场,也没把门关死。
印度这边,它在上合的角色咋走还不好说。有人分析,印度这几年在地缘战略上有点分裂,一方面想从上合、金砖这些平台捞好处,另一方面又凑近美国搞“四方安全对话”,想一边遏制中国一边讨好西方。这么摇摆下去,怕是在上合的话语权越来越边缘化。
高志凯跟印度主持人的这场交锋,不光是上合组织的事儿,还是一场文化和思维的硬碰硬。现在全球化时代,理解和尊重彼此的立场才是王道。这场辩论给了咱不少启发:印度在上合咋定位?中印关系往哪儿走?大家有啥想法,欢迎底下聊聊,一块儿琢磨国际合作的未来。
来源: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