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真的,咱从小到大听了太多关于“学习”的大道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搞得好像学习这事儿天生就该苦哈哈的,不头悬梁锥刺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努力。但你发现没?那些真能学出点名堂,还学得轻松的人,好像都没把自己逼得那么狠。
说真的,咱从小到大听了太多关于“学习”的大道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搞得好像学习这事儿天生就该苦哈哈的,不头悬梁锥刺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努力。但你发现没?那些真能学出点名堂,还学得轻松的人,好像都没把自己逼得那么狠。
其实啊,高效率学习根本不是靠“熬”,而是靠找对路子。今天就跟大伙儿掰扯掰扯,我琢磨出来的三个“野路子”原则,亲测好用,关键是能让你越学越带劲。
第一原则:学的东西得“勾着你”,没意思的玩意儿学不长久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背英语单词的时候,盯着abandon看十分钟,转头就忘;但刷美剧的时候,那些骂人的话、搞笑的梗,听几遍就记住了,甚至还能顺嘴飙出来。为啥?因为单词表干巴巴的,没意思;但美剧里的台词有场景、有情绪,勾着你呢。
这就是学习的第一个密码:得有趣。别听那些“学习就该枯燥”的鬼话,人天生就喜欢有意思的东西,大脑对“好玩”的信息会更敏感,记得也更牢。
我高中有个同学,物理常年全班第一,你以为他天天抱着习题册啃?才不。他是个科幻迷,看《三体》的时候,会拿着笔记本算“黑暗森林法则”里的概率问题;玩《坎巴拉太空计划》(一个模拟航天的游戏)时,为了让火箭顺利升空,自己去查了一堆天体物理和工程力学的知识,比课本上讲的还深。他说:“我不是在学物理,我是在搞明白宇宙到底咋回事儿,物理只是工具。”
你看,这就是“有趣”的魔力。它不是让你把学习变成嘻嘻哈哈的闹剧,而是找到你和知识之间的“情感连接点”——你对啥好奇,就从啥入手。喜欢追星?可以研究一下娱乐公司的商业模式(经济学)、粉丝群体的传播规律(社会学);喜欢打游戏?可以琢磨游戏里的数值平衡(数学)、剧情脚本的写作逻辑(文学)。
可能有人会说:“可我学的那些东西,比如函数、文言文,实在没啥意思啊!”那你就给自己创造点“意思”。比如学文言文,别光死记硬背翻译,你可以把《史记》里的人物当成“古代网红”来看,分析一下项羽为啥成了“悲情爱豆”,刘邦的“逆袭剧本”有啥套路;学函数,试试用它来算一算“买奶茶时,买大杯还是中杯更划算”“攒钱买游戏机,每个月存多少才能在暑假前搞定”。
说白了,有趣的学习就像谈恋爱,你得对对方有点“感觉”,才愿意花时间了解;要是一开始就没看上眼,硬凑在一起,只能是互相折磨。所以啊,别硬逼自己学不喜欢的东西,先找找它能让你“眼前一亮”的地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能帮你打开局面。
第二原则:学的东西得“能用得上”,解决真问题才学得扎实
你有没有过这种困惑:学了十几年数学,除了考试,好像这辈子都用不上二次函数;背了那么多文言文,平时说话也不会拽“之乎者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这些有啥用啊”,没动力也正常。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则:学习得能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不是说知识必须马上换钱才叫有用,而是你得知道,它能帮你看懂世界、搞定身边的麻烦,这种“有用感”才是最强的学习动力。
我认识一个初中生,以前写作文总凑字数,后来他迷上了养多肉。一开始,他的多肉总烂根,他就去查资料,看土壤配比、浇水频率、光照时间这些知识,看完还自己总结了个“多肉生存指南”,写得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这不就是最好的说明文练习吗?后来他发现小区里很多人种花总失败,就把自己的经验写成小短文,贴在小区公告栏里,还真有人来请教他,这小子特有成就感,现在写作文根本不用愁。
你看,当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就不是抽象的任务了。比如学英语,别光盯着语法题,你可以用英语给外国网友写封邮件,问问他们国家的风土人情;学历史,别光记年代,你可以琢磨一下“古代的快递(驿站)是怎么运作的,跟现在的顺丰有啥异同”;学化学,试试搞明白“为啥可乐摇一摇会喷出来”“家里的水垢怎么除最有效”。
真实世界的问题,可比课本上的习题复杂多了,也有意思多了。为了解决它,你可能需要同时用到数学、语文、科学的知识,甚至还得查资料、问别人、动手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最高效的学习。因为你不是在“储存”知识,而是在“锻造”知识,让它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而且,当你用学到的东西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哪怕只是帮妈妈算清了买菜的账单,帮同学修好了卡住的自行车,那种“我能行”的感觉,会比考100分还让人上瘾。这种成就感,会推着你想学更多,因为你知道,学得越多,能搞定的事儿就越多。
第三原则:别被套路捆住,往根儿上琢磨才叫真本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学习总在教“套路”——数学有解题模板,英语有作文万能句,历史有答题公式。这些东西确实能应付考试,但依赖久了,脑子就会变懒,遇到没见过的题就慌,更别说用知识解决新问题了。
这时候,就需要第三个原则:用好第一性原理。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就是说,别光记表面的结论,要往根儿上刨,搞明白“这事儿到底是咋回事儿”“最基本的道理是啥”。
就像咱们学乘法,一开始老师会教“二三得六”,但如果你只记这个,遇到“20×30”可能就懵了。但如果你明白“乘法的本质是加法的简便运算”,知道“20×30就是30个20相加,或者20个30相加”,那不管数字怎么变,你都能算出来。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意思——抓住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然后自己推导。
我大学有个老师,教经济学的,他从不让我们背那些复杂的公式,而是逼我们想“这公式背后的人,当时是想解决什么问题”。比如“供需关系影响价格”,他会让我们去菜市场观察:为啥下雨天菜价会涨?为啥旺季的机票比淡季贵?这些现象背后,都是“供给少了,需求没变,价格就会上升”这个最基本的道理。搞懂了这个根儿,再复杂的经济现象,你也能看出点门道。
用第一性原理学习,一开始可能会慢点,因为你要花时间琢磨“为什么”,而不是直接记“是什么”。但一旦想透了,就会特别省力。比如学物理的“力”,别光记“F=ma”,你可以想想:如果没有力,物体会怎么样?力是怎么传递的?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证明这个公式?想明白了这些,不管题目怎么变,你都能从“力的本质”出发,一步步推导答案。
而且,这种思维方式特别能锻炼脑子。当别人还在死记硬背的时候,你已经在培养“看透本质”的能力了。这种能力不光能用来学习,以后不管遇到啥新问题、新领域,你都能快速抓住核心,这才是真正的“学霸思维”。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其实啊,高效率学习的核心,不是找到什么“神仙方法”,而是把学习从“别人逼我做”变成“我自己想做”。
当学习变得有趣,你就愿意主动靠近它;当学习能解决真实问题,你就会觉得它有分量;当你能用第一性原理看透知识的本质,你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时候,学习就不是负担了,而是你认识世界、搞定麻烦、甚至找到乐趣的工具。
可能有人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做起来太难了。”确实,刚开始改变习惯肯定不容易,比如想让物理变有趣,可能得花时间找资料、做实验;想搞懂第一性原理,可能得跟自己较劲,多问几个“为什么”。但你试试就知道,一旦尝到甜头——比如靠自己搞懂了一个一直迷糊的问题,或者用学到的东西帮了别人一个忙——那种感觉,可比考个高分还爽。
所以啊,别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了。找点乐子,解决点真问题,往根儿上多琢磨琢磨。慢慢你会发现,原来学习这事儿,真的能越学越带劲,越学越聪明。不信?你从今天就试试呗。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