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书家提出:写大字要小字之精练,写小字如大字之磅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2 07:42 2

摘要:大字因篇幅开阔,易陷入“笔势松散、墨韵浮滑”的误区。若以小字的笔法要求来写大字,可避免“蒸饼状”的扁塌。例如米芾批评“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无筋骨神气”,强调大字需如小字般“锋势备全”,每一笔的起收、使转都要精准到位,如同小楷般“锥画沙”般入木三分。

现在有的书家提出“写大字要小字之精练,写小字如大字之磅礴”,其本质是通过大小字的辩证互补,解决各自的天然缺陷。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就是不去好好写字。

大字因篇幅开阔,易陷入“笔势松散、墨韵浮滑”的误区。若以小字的笔法要求来写大字,可避免“蒸饼状”的扁塌。例如米芾批评“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无筋骨神气”,强调大字需如小字般“锋势备全”,每一笔的起收、使转都要精准到位,如同小楷般“锥画沙”般入木三分。

小字因空间局促,易导致“笔力怯弱、结构拘谨”。若以大字的笔法写小字,可突破字小的局限。米芾《苕溪帖》便是典范:即使单字仅寸许,仍以大字的“藏锋起笔、饱满线条”营造雄健气势,避免小字常见的“露锋过多、结构松散”。

苏东坡指出“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大字若一味追求“大气”,易导致笔画间距过宽、结构松散。而小字的结构讲究“宽绰有余”(即疏密得当),若将这种“精密布白”的思维带入大字,可使大字在开阔中见紧凑。例如褚遂良的小字《雁塔圣教序》虽字字精巧,但其结体的疏密逻辑被放大到大字中,仍能保持“宽而不松”。

小字因空间狭小,易写成“状如算子”的拘谨形态。而大字的结构强调“外紧内松”(如颜体楷书的“大气象”),若将这种“舒朗感”融入小字,可让小字在局促中显灵动。米芾主张“小字要如大字”,即小字虽小,仍需有大字般的“体势开张”,避免因字小而“局缩过当”。

大字若一味追求“雄浑”,易陷入“狂野霸悍”的流弊。而小字的气韵讲究“典雅含蓄”,若大字能吸收这种“内敛之美”,则可在雄浑中见含蓄。沈鹏的草书大字便融合了小楷的“绵劲”,避免了狂草的一味张扬。

小字若仅求“娟秀”,易流于“轻佻柔弱”。而大字的气韵强调“壮怀激烈”,若小字能融入这种“磅礴感”,则可在精巧中显气象。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虽为小楷,却以大字的“跌宕笔势”营造出“翩若惊鸿”的豪迈。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字与小字它们是互补的关系。可以相互的借鉴,就是不能被有些书家给“歪”解了,这个问题的去注意一下。

来源:让小舟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