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高僧录:三祖僧璨(2)站立而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2 07:49 1

摘要:一日,僧璨将道信唤至身旁,郑重地说道:“自达摩祖师西来,东土始有禅宗。祖师西归前将法脉传予慧可,慧可再传于我。如今,我将这件传法袈裟传授于你,此后禅宗的传承重任便由你承担。”

上回提及,道信在僧璨的言教之下豁然开悟,随后便留在僧璨身边,侍奉他长达九年之久。在僧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道信的禅法逐渐达到圆融之境。

一日,僧璨将道信唤至身旁,郑重地说道:“自达摩祖师西来,东土始有禅宗。祖师西归前将法脉传予慧可,慧可再传于我。如今,我将这件传法袈裟传授于你,此后禅宗的传承重任便由你承担。”

言罢,僧璨取出那件传法袈裟,置于道信面前,继续说道:“我有一偈语传授于你,仔细聆听: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如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当初,慧可传予僧璨的偈语是: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此偈强调“种子”的重要性,寓意从无到有的过程。

然而,在北周武宗宇文邕灭佛之后,佛门陷入百废待兴的困境,禅宗的复兴仅凭“种子”远远不够,还需有人来传播与传承。

面对僧璨的传法授衣,道信并未推辞,他认为这是分内之事。然而,面对禅宗当前艰难维系的局面,道信亦暂无良策。

于是,道信接过法衣,向僧璨问道:“师父将衣钵传给了我,想必已有自己的安排,不知我又将何去何从呢?”

僧璨答道:“衣钵既已有了传人,我亦无所牵挂。此后,我将效仿二祖慧可,在乡村市井之间宣扬禅宗宗旨,随缘教化,将禅宗带入民间,让更多人知晓。”

“至于你,不必再随我四处漂泊。稳定方能求发展,要发扬禅宗,当务之急是寻一处安定之地,建立根基。”

“达摩祖师、二祖慧可,乃至我,未能使宗门兴盛,或许最大问题便在于缺乏固定场所。如今,武宗灭佛的黑暗时期已过,佛教迎来新生,务必抓住这一机遇,站稳脚跟,不能再居无定所。”

对于僧璨的教诲,道信深以为然,并为此奋斗终生。以往禅宗皆以托钵化缘、随遇而安,此法不利于教众聚集,自然也不利于宗教的发展。

禅宗自道信时期起便倡导“农禅并重”,积极兴建寺院、开山种地、自力更生。这一举措为僧人生活提供了稳定的保障,终结了以往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状态,为禅宗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将出家人种地称为“出坡”,正是始于道信,且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一切安排妥当后,僧璨再无后顾之忧,便重新踏上了行脚之旅。此次,他并非独自一人,而是有峴禅师、月禅师、定禅师、岩禅师等人的陪同。他们一同游历天下,共论古今之道。

三年后,僧璨再度回到皖公山。当地民众见到僧璨大师归来,无不欣喜若狂,纷纷奔走相告。于是,众多信众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供斋法会,以表达对僧璨大师等人的敬意。

僧璨不仅接受了信众的邀请,而且在斋会上表现得泰然自若。他既宣讲禅法,又与众人拉家常,谈笑风生,并享用了丰盛的斋饭。

用餐结束后,僧璨仿佛闲谈般说道:“众人告别尘世之际,大多安卧于床榻之上。作为出家人,若能端坐静思、心无杂念地在禅定中离世,实为一件极为殊胜之事。此外,你们可曾目睹过站立而逝之人?”

站着离世?此等情景实属罕见,更遑论亲眼目睹。正当众人窃窃私语、议论纷纷之时,只见僧璨大师从容起身,悠然步至一棵大树下,伸手攀住那树枝,随后便再无动静。

众人见僧璨大师在树枝下久久站立未动,心中顿生疑窦,纷纷上前查看究竟。细细观察后,发现僧璨大师手握树枝,已然站着仙逝。

僧璨大师言行一致,令众人既感钦佩又心生敬仰。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如此自主地选择离世方式呢?

这一日,时为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十月十五日,三祖僧璨辞世,享年九十七岁,实乃高寿之龄。众人将僧璨安葬于皖公山,其后的唐代宗赐予僧璨大师谥号“镜智禅师”,彼时的舒州刺史孤独及更是特意撰写了碑文。

三祖僧璨所处之年代相对久远,有关他的记载与传说得以流传下来的颇为稀少。然而,却有一部对他而言极为重要的文献现世,此即《信心铭》。

《信心铭》开篇便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实乃大道至简,将一切尽述其中。

谈及佛法真谛,实则既非易事亦非难事。其之所以被认为难,皆因思维与言语所形成的差异概念所致。若能不“拣精择肥”,不执着于黑白之分,断绝百般非议、远离四句执着,自可令大地恢复清静自在之境。

“道”并非寓于逻辑推理与思维分辨之中,一旦界限分明、是非判别,便已偏离无为之道。大地原本的状态,本无人为的认知与分别,此即为无为的真谛。

后世大德赵州从谂也曾引用此句以开示后人。

这句话之所以如此发人深省,不仅因其蕴含禅宗、佛教的义理,更在于其中融入了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这也正是后世质疑《信心铭》非僧璨所作的原因。

实际上,禅宗从默默无闻走向兴盛,本就离不开与道、儒的融合。正是在汉朝末年“独尊儒术”的弊病显露之际,魏晋、南北朝“三玄”兴起,使道家“无为”、“自然”、“贵我”、“避世”的老庄思想重新进入士人视野。

“三玄”起源于魏晋时期,至隋唐达到鼎盛。彼时,“隋唐精神”、“魏晋风骨”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寄托与生活缩影。正是在这一时期,禅宗通过与儒道的交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因此,《信心铭》的问世虽初看令人难以置信,实则正是当时儒释道三家思想大融合的有力见证与必然产物。而经过与儒道思想的深度融合,禅宗已然脱胎换骨,不复昔日之佛教风貌。

从道信开始,“祖师禅”的运用逐渐超过了“如来禅”,直至后来的参话头,已全然不见“如来禅”的踪影了。

“如来禅”指的是佛陀的教法,通过语言文字直接开示,向学人讲解佛理并传授修行方法。显然,“如来禅”常常引经据典。

例如,《金刚经》中所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中提到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再如《坛经》中慧能所讲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如来禅”,直言真相,直接阐述佛陀亲证的智慧与体悟。

“祖师禅”指的是禅师们根据当下情景信手拈来的禅机。这些禅机往往不依赖经典引述,而是源自生活、取材于当下的通俗语言、文字,以及任何特定的行为。

大多数的禅门公案都属于“祖师禅”,因此读起来常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这正是“祖师禅”的最大特色。

简而言之,“如来禅”是言教,“祖师禅”正好相反,行的是不言之教,是日常行为。

为什么禅宗后来的大师们都热衷于“祖师禅”呢?这是因为“如来禅”有理可循、有法可依,理论上人人都能理解,但未必能真正领悟。因此,容易导致“口头禅”的泛滥,大家虽能背诵,却未必能实际运用。不能运用,便不算真正的懂得。

而“祖师禅”的最大特点在于实践。它源自当下,随手拈来,若不懂得实践,自然无法领会,只会感到迷茫。它是从“用”入手的,只有做到,才能真正理解。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便知晓,也无法真正领悟“祖师禅”的精髓。

也可以这么说,“如来禅”是教内传的一切经教、典籍、方法,而“祖师禅”则是当下直指,所以也叫做“教外别传”。

如何是教外别传?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直指当下闻声见色的你。

来源:青云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