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世运 彰显成都创新活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2 07:53 1

摘要:“So cool, this is really interesting!”世运村内,“耀动魔方”智能运动设备前,一组运动员兴致勃勃地体验着“智能运动搭子”的陪练技能……在世运村里的“科技集市”,不仅有AI陪练,还有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扮演的“当地向导”,它

世运会嘉宾在机器人运动空间与机器狗互动并拍照。

“So cool, this is really interesting!”世运村内,“耀动魔方”智能运动设备前,一组运动员兴致勃勃地体验着“智能运动搭子”的陪练技能……在世运村里的“科技集市”,不仅有AI陪练,还有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扮演的“当地向导”,它们能带着各国运动员“玩”转世运村,准确抵达世运村内的餐厅、运动场馆、宿舍楼等目的地。

8月7日晚,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正式拉开帷幕。“科技画布”随音乐律动、湖中点火、AI笑脸海洋……这场独具魅力、创意精彩的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完美展示了科技创新与文艺体育的完美融合、城市与赛事的紧密交织。

科技创新的张力与城市发展的活力在世运会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创新创造,对于成都而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亦可透过这座奋进中的创新创造之城涌现出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中略见一斑。

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有实力也有活力

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成都“三中心一基地”的城市定位,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便是其中之一。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位居首位。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成都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责任。一直以奋进中创新创造之城为鲜明城市标签的成都,何以进位建设成为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看一条逆势上扬的曲线——在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2473家增长至现在的14500家,实现了5倍增长,意味着每天就有4家高企在蓉诞生;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实现“六连升”,达第23位;成都全社会研发投入824.12亿元、同比增长12.4%,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看一种竞相迸发的创新活力——天府绛溪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双亿度”运行;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发布全球首个亿级参数地震波大模型……这些成果既包括前沿创新,又涵盖产业应用,众多成果斩获全球“首个”“首次”,并持续刷新纪录。

看一组跃动未来的硬核数据——成都已布局建设国家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1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52个,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19家;人才总量已攀升至669万,居全国第四位……

站在高质量发展蓄势突破的关键节点,成都如何迎风向“新”突围?不管是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加快建设“创新城市”,成都既要有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动能,也要有良好的创新生态与沃土。

以澎湃创新为引擎

经济韧性正由“新”驱动

7月18日,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HHMAX-901主机在成都建设完成,一颗商业化“人造太阳”正在蓉城大地冉冉升起;在那几天之前,成都科创生态岛25栋建筑也实现全面封顶,吸引众多科技企业、科研团队来到这座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茁壮成长……

科技创新需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在成都,这样的融合创新发展无处不在。

踏入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的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开展药品分析检测实验。他们检测的对象是研究院与四川诚景鑫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一款矿物。

一边是高校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另一边是医药企业,两者如何实现“跨圈”融合?双方的缘分始于一场“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活动。“双方决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药物联合研发。由研究院负责新药原料的基础研究,企业则负责新药开发与批文获取,成功产业化后双方将按梯度共享市场收益。”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形成市场需求驱动的创新闭环,既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又降低了双方创新风险,可谓“一举多得”。

随着创新与转化的故事在成都频频上演,前沿创新与产业应用也通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行动带来的一次次对接、合作、签约,变得密不可分。在成都,以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又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总部来成都了!”北京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迁址至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式更名为成都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我们之所以迁址成都,一来是感受到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创新生态,二来这里是我们主要的目标市场之一。”永新医疗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成都的吸引力“密码”。这家专注于核技术应用,核心技术源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技术成果转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将带动不少于5家分子影像上下游企业落户成都。

每天诞生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45万家、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美元——在科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成都不断刷新着“算法”。这份“创新算法”,正让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台阶的成都,更显韧性和后劲。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经济韧性正由“新”驱动。

厚植创新生态沃土

让技术创新人人可感可及

7月26日,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火炬在成都传递。一位特别的火炬手来了一次与机器人“共舞”的火炬传递——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程洪、外骨骼机器人项目首批志愿者林寒组成集体火炬手,接力第55棒火炬传递。

12年前,林寒因意外导致下肢瘫痪,是“成都造”外骨骼机器人让他重新站立并行走。在他眼中,外骨骼机器人可能做得不像电影中“钢铁侠”的样子,“但对于我们截瘫患者来说,它就像是‘钢铁侠’的那身战甲。”

在成都,不仅有外骨骼机器人,还有被称为打开孤独症患儿心灵的“钥匙”的脑机接口靶向经颅磁治疗仪,还有跨越5000公里成功完成全球首例AI+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的手术机器人;还有在世运村“上岗”的超大扫地机器人,单次可完成4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清扫;更有成都地铁全面上线的人脸识别过闸功能……一个个“成都造”“成都创”可感、可触、可及,正透过这座城市厚植的创新生态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超2100万的市民和来访者享受其给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文/图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