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蔬菜种植产业中,跳甲虫作为一类常见的鞘翅目害虫,虽体型微小,却对多种蔬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其繁殖速度快、食性杂、抗药性强的特点,使得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深入了解跳甲虫的危害特征,并科学选用高效防治药剂,是保障蔬菜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
在蔬菜种植产业中,跳甲虫作为一类常见的鞘翅目害虫,虽体型微小,却对多种蔬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其繁殖速度快、食性杂、抗药性强的特点,使得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深入了解跳甲虫的危害特征,并科学选用高效防治药剂,是保障蔬菜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
一、跳甲虫的危害特征:小体型背后的大威胁
跳甲虫,俗称“土跳蚤”“蹦蹦虫”,成虫体长仅1.8-2.4毫米,呈黑色或深蓝色,具有较强的跳跃能力,受惊时可迅速逃离,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成虫与幼虫的协同危害
跳甲虫的成虫和幼虫均能对蔬菜造成损害。成虫以蔬菜叶片为食,常群集啃食叶肉,形成密集的小孔洞,严重时叶片千疮百孔,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幼虫则生活在土壤中,以蔬菜的根系为食,破坏根系的吸收功能,造成幼苗萎蔫、死亡,尤其对苗期蔬菜影响显著。
2. 寄主范围广泛,危害作物多样
跳甲虫的寄主涵盖十字花科、茄科、豆科等多种蔬菜,其中以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萝卜、甘蓝、油菜等)受害最重。在我国南北方蔬菜产区,跳甲虫均有分布,且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发生更为频繁,每年可发生多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给持续防治带来压力。
3. 传播病害,加剧损失
成虫在取食过程中,其口器可能携带病菌,导致蔬菜感染软腐病、黑腐病等病害,进一步加剧作物损失。此外,跳甲虫造成的伤口为病菌侵入提供了通道,间接增加了病害发生的风险。
4. 抗药性逐年增强
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化学药剂,跳甲虫对部分传统杀虫剂已产生较强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增加,既提高了种植成本,又易造成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二、跳甲虫防治药剂的科学选择与应用
针对跳甲虫的危害特点,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农业防治(如轮作、清洁田园、深耕晒垡)和物理防治(如黄板诱杀、防虫网阻隔)的基础上,科学选用化学药剂,兼顾成虫与幼虫的防治,提高防治效率。目前,登记用于防治跳甲虫的有效药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新烟碱类杀虫剂
新烟碱类药剂通过作用于害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干扰神经系统传导,导致害虫麻痹死亡。该类药剂具有内吸性强、持效期长、对成虫和幼虫均有效的特点,是防治跳甲虫的常用药剂。
- 噻虫嗪:具有高效、广谱、内吸性好的特点,可通过土壤处理或叶面喷雾防治跳甲虫。土壤处理时,每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30克,与细土混合后沟施或穴施,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幼虫,并通过根系吸收传导至地上部,防治成虫;叶面喷雾时,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对成虫防治效果显著,持效期可达10-15天。
- 吡虫啉:内吸性强,兼具触杀和胃毒作用。可采用种子处理、土壤处理或叶面喷雾方式使用。种子处理时,每千克种子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4克,能保护幼苗免受幼虫危害;叶面喷雾防治成虫时,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见效快,持效期7-10天。
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作用迅速,击倒力强,对成虫防治效果突出,但持效期较短,且对幼虫防治效果有限,需配合其他药剂使用。
- 高效氯氟氰菊酯:具有广谱、速效的特点,对跳甲虫成虫的击倒速度快。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叶面喷雾,可快速控制成虫危害,适用于爆发期应急防治。但需注意,该药剂长期使用易引发抗药性,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轮换使用。
- 溴氰菊酯:击倒力强,对成虫防治效果显著,但持效期较短(约5-7天)。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可在短时间内降低成虫种群数量,适合作为应急防治措施。
3. 有机磷类杀虫剂
有机磷类药剂通过抑制害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死亡,具有触杀、胃毒和一定的内吸作用,对成虫和幼虫均有防治效果,但部分药剂毒性较高,需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次数。
- 毒死蜱:广谱性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对跳甲虫成虫和幼虫均有效。土壤处理时,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200-300毫升,兑水后灌根或与细土混合撒施,可杀灭土壤中的幼虫;叶面喷雾防治成虫时,使用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持效期7-10天。由于毒死蜱在蔬菜上的残留风险较高,部分地区已限制其在蔬菜上使用,需关注当地农药使用规定。
- 辛硫磷: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对土壤中的幼虫防治效果突出,持效期较短,但在光照下易分解,适合土壤处理。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300-400毫升,兑水后灌根或拌毒土撒施,可有效杀灭幼虫,减少成虫来源。
4. 其他新型药剂
随着农药研发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型作用机制的药剂逐渐应用于跳甲虫防治,具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特点。
- 乙基多杀菌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杀虫剂,作用于害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和γ-氨基丁酸受体,对跳甲虫成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蜜蜂等有益生物毒性较低。使用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持效期可达10天以上,适合在绿色蔬菜生产中使用。
- 氟啶虫胺腈:新烟碱类衍生物,内吸性强,对成虫和幼虫均有效,且抗药性风险较低。使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喷雾,可有效控制跳甲虫危害,持效期10-15天。
三、药剂防治的注意事项
为提高跳甲虫防治效果,减少抗药性产生和农药残留,使用药剂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轮换用药: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类药剂,应根据药剂作用机制进行轮换,如将新烟碱类与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药剂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2. 适时用药:掌握跳甲虫的发生规律,在成虫盛发期或幼虫孵化高峰期施药,可提高防治效率。由于跳甲虫成虫具有昼伏夜出习性,建议在清晨或傍晚施药,此时成虫活动较为频繁,药剂接触机会更多。
3. 科学施药:叶面喷雾时,需均匀喷洒叶片正反面及植株基部,确保药剂充分接触害虫;防治幼虫时,应注重土壤处理,可采用灌根、撒施毒土等方式,提高药剂与幼虫的接触概率。
4. 合理混配:在跳甲虫发生严重时,可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合理混配,如噻虫嗪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兼具内吸性和速效性,提高防治效果,但需注意药剂的兼容性,避免产生药害。
5. 安全用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控制用药剂量和次数,避免超量使用;注意药剂的安全间隔期,确保蔬菜采收时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保障食品安全。
结语
跳甲虫虽体型微小,但其对蔬菜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旦防治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了解其危害特征,科学选用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及新型低毒药剂,并结合轮换用药、适时施药等技术措施,可有效控制跳甲虫危害。同时,应注重综合防治,将化学防治与农业、物理防治相结合,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推动蔬菜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