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致追梦人丨郑建光:日均两万步踩遍深圳新楼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2 08:36 2

摘要:“你刚来深圳的时候住哪啊?”坐在龙岗中心城的家里,郑建光的直播间里弹出这个问题。“在罗湖住了一年集体宿舍,那时候没想过自己能在这定居。”在深圳卖了16年的房,郑建光还是带着浓重的河北口音。

“你刚来深圳的时候住哪啊?”坐在龙岗中心城的家里,郑建光的直播间里弹出这个问题。“在罗湖住了一年集体宿舍,那时候没想过自己能在这定居。”在深圳卖了16年的房,郑建光还是带着浓重的河北口音。

郑建光

2009年,郑建光从河北邢台南下深圳,一路上满心期待,又夹杂着焦虑,他怕到了没地方落脚。当终于站在罗湖汽车站广场上,一路的忐忑不安忽然飘散,心中燃起了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在深圳扎根的信心。

1

用真诚赢得第一单

拿到几百元提成

初到深圳,郑建光便一头扎进了房地产中介行业,公司集体宿舍是他在深圳唯一的落脚点。

在入职培训、买工作西装后,郑建光的钱包里所剩无几:“吃饭都要精打细算,经常是到宿舍煮个面,早上就吃两个包子。”

但困难并未吓退郑建光,他跟着领导学习,投入全部身心去熟悉业务,罗湖的街头巷尾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没空也没钱去玩,我的目标很明确:无论再难再苦,一定要在深圳扎下根来。”

终于,郑建光迎来了第一单生意。客户是一名香港租客。由于不会粤语,郑建光只能连比带划,一点点摸清对方的需求,最后却在租金谈判中僵持住了。郑建光用近乎固执的真诚打动了客户,签下了合同。尽管只有几百元的提成,但已经足够让他支撑到发薪日。

来深圳后的第一个发薪日,几个年轻人买来最便宜的二锅头,兑上大瓶的雪碧,就着花生米,倾诉着在这座城市里的悲伤与喜悦。聊着聊着,有的小伙伴哽咽落泪了。

狭小的宿舍里,有学计算机的大学生,有刚毕业的高中生,还有像郑建光这样从外地转行过来的。

2

靠一张张手写广告卖掉一套套别墅

尽管很努力,但不到半年时间,郑建光入职的第一家房地产公司就倒闭了。

2010年,郑建光意识到,要在这个行业里站稳脚跟,单靠租赁业务远远不够。他决定转战布吉,专注于二手房买卖。当同行依赖网络端口时,他用最“笨”的办法:将一张张手写房源广告,贴在布吉龙泉别墅待售房源的大门口。这些纸质广告,为他带来了最初的两单别墅交易。半年内,五六套别墅在他手中成交。

▲2013年,郑建光(左一)和同事在仙湖植物园游玩。

郑建光没有采用常见的急切推销模式,始终秉持一种动态服务的理念:“客户每一个时期的需求都在变化,这段时间可能不买,下一段时间想法就变了。所以必须持续跟进,耐心陪伴。”

一笔笔佣金不仅是数字,更是撬动命运的杠杆。2013年,郑建光成为Q房网布吉东大街店的店长,他开始触摸到在这座城市里的更多可能。

3

帮一个个年轻人买到心仪房产

2013年,郑建光以“三多说房”为名,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对龙岗房地产的见解和看法,为置业者提供中肯建议。凭借着多年的房地产中介经验和洞察力,逐渐在自媒体领域崭露头角。他的文章吸引了众多关注,也让他结识了更多怀揣深圳梦的年轻人。

▲2010年郑建光(右)和同事在一起。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个叫陈远的程序员找到了郑建光,他卖了老家县城的婚房,凑了30万元首付,想在布吉置办一个两居室的小家。郑建光带着陈远跑遍布吉,终于在龙珠花园找到了一套业主急售的房源。谈判那晚,他陪着陈远在业主楼下等到10时,用计算器一笔笔给业主算持有成本,最终说服对方降价5万元。签合同那天,陈远在门店走廊给老家打电话,说“在家中就能看到深圳的百米高楼”。如今,郑建光和陈远已成为相识十多年的朋友。

还有一次,一位护士找到郑建光,她想在医院附近买套房,让即将出生的孩子落户。当时限购升级,那名护士社保还差3个月才满5年,首付比例也提高到四成。郑建光帮她梳理政策,发现可以用公司名义购房过渡,同时推荐了布吉中心花园一套带学位的二手房。谈判时业主却临时加价了,郑建光熬了3晚,为业主反复分析市场走势,最终让业主签下了保价协议。

4

用一年时间踩完深圳全部新楼盘

2017年,郑建光的儿子出生了。卖了多年房的他意识到,该给自己找一个安稳的家了。几年后,他在龙岗中心城购置了属于自己的房产。

签约那天,他特意开车绕到大运片区。记忆闪回十年前,当时的大运脚下曾是一片片空地,想吃个饭都找不到地。如今车窗外,现代化楼宇拔地而起,商场霓虹流淌,神仙湖的碧波倒映着万家灯火。

2019年开始,短视频迅速风靡,这也为郑建光带来了新机遇。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决定再次转型,在抖音等平台开设“三多说房”视频账号。

“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把深圳所有的新楼盘全部踩盘学习了一遍,并全部拍成视频。”这段艰辛远超想象:一年时间,足迹遍布深圳,深入探访几十个新盘项目。他常常清晨出发,日暮方归,日均步行超过两万步。

目前,“三多说房”粉丝数已经超8万。郑建光坦言,“现在基本不怎么愁客户,核心在于如何精准理解并持续跟进他们的需求。”短视频强大的穿透力,将海量房源信息直接推送给潜在购房者,实现了从“大海捞针”到“精准灌溉”的转变。

来深十余载,郑建光在这里结婚、生子、置业,人生的根须深深扎进了深圳的土壤。这份安家的亲身经历,让他对自己工作的价值有了更深沉的体悟。而他也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为一个个家庭在深圳的扎根提供助力。

深圳晚报记者 王新根

来源:深圳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