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我们会出现营收 80% 在海外的行业巨头!” 这是一位 LED 产业 “元老人物” 的预判。随着我国 LED 产业创新实力的全面增强,以及国内市场红海竞争的白热化,越来越多企业将 “逐梦” 海外市场作为未来增长的核心战略。
“未来,我们会出现营收 80% 在海外的行业巨头!” 这是一位 LED 产业 “元老人物” 的预判。随着我国 LED 产业创新实力的全面增强,以及国内市场红海竞争的白热化,越来越多企业将 “逐梦” 海外市场作为未来增长的核心战略。
三安、卡莱特等巨头加速海外落子
8 月初,三安光电宣布拟联合境外投资人 Inari Amertron Berhad,收购荷兰 LED 企业 Lumileds Holding B.V.(中文名为 “亮锐”)100% 股权,交易价格为 2.39 亿美元。其中三安光电出资占比高达 74.5%,实现对收购标的的绝对控股权。
业内人士称,三安光电虽是国内 LED 上游龙头企业,但近年来随着行业上游技术持续扩散、竞争厂商产能增加,其面临着提升 “产业链毛利” 的压力。据悉,2024 年其归母净利润为 2.53 亿元,再次上演增收不增利的 “行情”。而通过向中游和下游市场扩张,实现产业链整体成本优化,并占据更多高端价值环节,是三安光电走出 “LED 卷时代” 的路径。
这次对 “亮锐” 公司的并购金额,对于目前新建项目较多、Micro LED 新业务线正处于持续拓展的早期阶段,且近年来毛利润水平持续下降的三安而言,并非一笔 “小数目”。通过并购 “亮锐”,进入特种照明尤其是车载照明市场,包括车载高亮照明、氛围灯照明、机器视觉辅助照明、Micro LED 像素化照明等新领域,将形成极强的 “高效益场景” 拓展效应。
其一,有助于三安光电技术和产能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其二,加速欧洲市场特别是欧系车辆主机厂业务的扩展;其三,“亮锐” 主要生产基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可与三安国内制造链进一步融合协作;其四,借助欧洲品牌,也可进一步加强三安对国内和东亚车辆主机厂商的市场渗透。据悉,“亮锐” 车载照明在欧洲主机厂的装车比例高达 50%,在全球市场也达三分之一。整体而言,这是三安光电面向高端业务,依托技术和产能优势,持续推进全球布局的又一关键落子。
无独有偶。8 月 5 日,卡莱特位于日本东京中央区的全新展厅暨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对此,业内人士评价认为,这不仅是卡莱特对日本这一亚洲核心发达经济体、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全球文旅市场重要目的地国的布局,更是中国显控创新进军曾经的 “显示产业霸主” 日本这一核心阵地的再次布局。“某种意义上,这是新王和旧王之间必然要到来的权力再分配”!
卡莱特产品以服务 LED 直显与显控为核心,涵盖多种工程显示技术门类,是我国LED显控领域首家商业上市企业,也是我国 LED 产业近年来 “突飞猛进式创新与超越” 的代表品牌。至于日本 LED 产业和专业显示的实力,仅 “蓝光 LED 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村修二就足以代表。中村修二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氮化镓、氮化铟镓材料和半导体结构制备,以及蓝色和绿色 LED(及半导体激光器)器件制备方面的研究,树立了支撑当今 LED 产业蓬勃发展的 “关键里程碑”。
因此,卡莱特进军日本,颇有 “弄斧不到班门、耍大刀不战关公,何以为王” 的意味:对于一家显控厂商而言,若能征服日本这一以相关技术持续领先、底蕴深厚和市场文化封闭为特征的地区,将成为其稳固全球 “领先地位” 的关键一役。
不过,卡莱特进军日本并非心血来潮要去 “挑战珠穆朗玛”,而是其系列全球化战略布局中的 “再一次落子”。例如,就在刚刚过去的 7 月份,卡莱特成功亮相 Infocomm Asia 2025 泰国视听展与 VIETAD 2025 越南广告展;在印度尼西亚成功举办 CCE 认证培训,并于迪拜、德国、韩国等地同步开展专业产品培训等国际化营销活动。目前,卡莱特在早期重点布局美国市场的基础与经验上,进一步开拓欧洲、中东、东南亚和东亚市场,形成全面的全球布局。海外市场的增长已成为其关键的增量来源。
三安光电、卡莱特等行业龙头的海外布局,只是我国 LED 产业加速国际化的缩影。实际上,国内 LED 全部龙头企业企业,甚至一些尚处初创期的企业,都已瞄准全球市场。国内 LED 产业的国际化已跨过 “先国内后全球” 的渐进式发展阶段,日益呈现 “全球一体化” 发展格局。
全球一体化发展,LED 行业企业的未来
过去,我国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国际化,基本遵循 “先国内后全球” 的逻辑,即国际化更像是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补充、国内优势产能的输出,或是企业成长的 “第二步”。但这种情况如今已不适用于 LED 产业。
例如,2020 年特殊时期,由于出行受阻且充满不确定性,全球影视制作行业,特别是作为全球视听文化产业中心的美国好莱坞,陷入空前的 “生产不可控” 困境。这促使以 LED 为技术支撑的 XR 虚拟制作、XR 影棚得到广泛应用。
XR 虚拟制作这项始于好莱坞,最初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且以美国为起点的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真正的主导者是谁呢?答案是中国企业洲明科技及其美国子公司雷迪奥。据统计,仅 2020-2023 年,在全球 160 多个虚拟影棚中,洲明就承建了 130 个,其中绝大多数位于欧美市场。
“中国企业的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可以首先在海外落地!” 或者说,LED 产业正具备 “为每一个市场提供其最需要的产品” 的能力。这并非简单将中国成果复制到海外,而是海外与国内平等、同步发展,是一种经营思想上的 “内外平权”,代表我国 LED 产业企业真正实现了“灵魂”性的全球化。
再如,JBD(上海显耀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 Micro LED 微显示技术研发与制造的新兴企业。8 月份其刚刚完成上海诺铁和光跃投资等领投的第十轮融资。作为目前全球率先实现量产出货并应用于增强现实(AR)眼镜的 Micro LED 微显示芯片和光机公司,JBD 下游客户除雷鸟、阿里巴巴等国内企业外,还包括 Meta 等国际巨头的增强现实(AR)眼镜项目。截至2024 年中,采用 JBD 光引擎的 AR 产品已有 30 余款上市型号、50 余款在研。
一款全新产品从一开始就实现海外与国内市场的同步拓展,这是近年来 LED 产业 “国际化” 的最新趋势。甚至部分先进产品先在国外落地、后在国内落地,国外应用经验反向输入国内,通过国际应用和国际产业链,全面加速创新研发和应用迭代。这种局面的出现,更多源于我国产业率先掌握了 “下一代 LED 的超级技术”!
比如,在 COB(Chip on Board)、MIP(Micro LED in Package)两大 LED 直显新型封装领域,我国企业占据投资、研发和产能的全球优势。其中,COB 市场中,兆驰科技一家就占全球出货量约 5 成;旭显未来 2024 年实现全球首个真 Micro LED 薄膜芯片(去除原生衬底)MiP 技术量产。玻璃基板市场上,沃格光电在全球率先实现产品量产落地,涵盖 LED 直显和液晶背光双线市场突破。TFT 玻璃基 LED 方面,辰显光电已完成全球第一条量产线的建设,实现多个型号产品全球首发。
“如果你的技术和产品是全球独一无二,或者真正领先的,那么全球的客户就会第一时间找上门来!” 业内人士表示,正是技术创新处于最前沿,让国内LED 产业的全球化进入 “海内外市场同步” 发展的新阶段。甚至一些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已走得更远!
例如,近日歌尔股份斥资 1 亿美元(7.1842 亿元人民币),通过子公司跨境投资英国 Micro LED 巨头 Plessey。这笔投资将以附股权收益权的有息借款方式进行,帮助 Plessey 购买 Micro-LED 相关固定资产及补充营运资金。这无疑有助于 Plessey 这家英国著名的 Micro LED 微显示创新企业进一步发展,也为歌尔股份在 AR 领域积累更多国际化合作资源。这是 LED 领域一个典型的纯资本化国际市场投资,代表国内 LED 相关产业领域企业正尝试更多 “成长路径”,并努力拥抱国际先进创新与市场资源。
综上,国内 LED 产业链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速。从龙头终端品牌来看,如洲明科技等 2024 年海外营收占比已超过 6 成,很多企业实现了 “大头在外”。未来,进一步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研发、创新、服务乃至制造基地,是很多企业 “走出去” 的必然选择。同时,借助新一轮 LED 行业技术革命,“中外市场平权同步发展,甚至细分领域海外市场先行布局” 的案例也会增多。
从传统显示产业和半导体产业的国际龙头来看,很多企业 7-8 成的市场和产业能量布局在其本土市场之外。这将是我国 LED 龙头企业未来必然要争取的 “新全球化格局”。展望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壁垒的持续突破和全球市场协同效应的深化,中国 LED 企业的国际化征途正从 “走出去” 迈向 “融进去” 与 “领起来”。海外市场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销售目标,而是品牌塑造、技术验证、资源整合的内外一体的统一打舞台—— 诞生营收 80% 来自海外的巨头,未来定不是遥不可及的猜想,而是行业加速演进中清晰可见的图景。
来源:投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