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见证丨长护险落地公立医院,告别“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一张床”暖了五千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2 09:03 2

摘要:清晨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斜斜地铺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长护险专区的走廊上。防滑地胶泛着柔和的光泽,乙广新正小心搀扶着73岁的父亲进行行走训练。老人的脚步缓慢却扎实,踩在无声的地面上,一步一步向前挪动。

[x]

Player version

Player FPS

Video type

Video url

Video resolution

Video duration

清晨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斜斜地铺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长护险专区的走廊上。防滑地胶泛着柔和的光泽,乙广新正小心搀扶着73岁的父亲进行行走训练。老人的脚步缓慢却扎实,踩在无声的地面上,一步一步向前挪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失能老年人数量持续增长,长期照护需求日益迫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破解养老难题、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制度创新。

带着对这一民生保障制度的探寻,记者走进了大学城医院的长护险专区病房——

拍摄地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

拍摄内容:长护险在公立医院落地

从“全家失衡”到重拾安宁

“爸,今天感觉咋样?我给您带了爱吃的苹果。”下午5点半,刚下班的乙广新拎着水果走进病房时,73岁的父亲正坐在床边,护理员正给他按摩双腿。老人看到儿子,露出了笑容,含糊地应了一声:“好,好。”

这样寻常的场景,从前对乙广新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位来自长清区归德街道的汉子,提起过去几年的日子,眼圈忍不住发红:“几年前父亲突发脑梗后,整个家都被拖垮了。他吃饭、洗澡、上厕所都得有人伺候,24小时离不了人。”

乙广新和妻子轮流请假,加上年过七旬的母亲帮忙,三个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还是觉得力不从心。更让人焦头烂额的是,父亲还有肾病,每周必须去医院做三次透析。“那时候我一边上班一边接送他去做透析,一天跑三四趟医院是常事。”乙广新揉了揉眉心,“可我不工作不行啊,父亲的治疗费、药费像座大山压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也得靠这份工资。”

最让他愧疚的是,有一次因为连续熬夜照看父亲,自己累得情绪失控,对着父亲说了句重话。“说完我就后悔了,父亲默默转过头去抹眼泪,那眼神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乙广新声音有些哽咽,“儿女再孝顺,时间久了也难免有情绪,可老人只能忍着,这太煎熬了。”

7月20日,乙广新将父亲送到了大学城医院的长护险专区病房。推开病房门的那一刻,他悬着的心就放下了大半:“病房比家里还干净,地板铺着防滑垫,卫生间里有专门的扶手和淋浴凳,床头还装着紧急呼叫器,一看就很专业。”

如今,父亲的变化让乙广新惊喜不已。“刚来的时候他根本站不住,现在我扶着他能走十几米了!”他边说边示范,小心翼翼地扶着父亲站起身,老人虽然脚步蹒跚,但每一步都在走向健康。“这里的护工比我们专业多了,每天按时给我爸做康复训练,喂饭、洗澡都照顾得特别周到。最关键的是透析不用我跑了,护理员会准时推着我爸去透析室,我再也不用两头折腾,能安安心心上班了。”

实现医疗救治“零时差”

乙广新的父亲在这个病区,算得上是比较省心的老人。记者看到,这里还有插着管子才能呼吸、睁着眼睛却没有意识、大小便要靠体外装置的失能老人,护理员和医护人员细心帮他们擦洗身体、翻身、按摩、喂饭、处理口腔溃疡,让他们尽量有品质地活着。

“以前总说‘养儿防老’,可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太大了,根本顾不过来。长护险的出现,就是用社会力量为家庭减负。”长清区卫生健康局四级调研员、老龄健康科主任段德亮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他给记者看了一组数据:目前长清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8万,其中失能老人有4800余名。“这些失能老人背后,是近5000个负重前行的家庭。我们调研时发现,很多家庭因为要照顾失能老人,不得不有人辞职,经济来源减少,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家庭矛盾。”段德亮想起调研时遇到的一位八旬老人,“他拉着我的手哽咽着说,孩子为了照顾他辞了职,5年没上班,家里快撑不下去了。那一刻,我更坚定了要把长护险工作做好的决心。”

济南市自2016年开始探索长期护理保险服务,2022年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以前长护险服务都是在私立机构进行,今年3月,我们确立了‘依托公立医疗机构,延伸服务链条,整合医养资源’的思路,因为公立医院有专业的医疗团队、成熟的技术和公众信任度,是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可靠依托。”段德亮介绍,今年长清区新增了7家长期医疗护理定点医疗机构,其中公立医疗机构4家,新增专业护理床位100余张,“现在辖区享受长期医疗护理的失能老人有4400余人,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90%,居民医保达70%,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

“我们不仅对病房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重症医疗与日常护理的界限。”大学城医院护理部主任孟青带着记者参观病房,“你看,防滑地胶取代了冰冷的瓷砖,走廊加装了双层扶手,方便不同身高的老人使用。病房有单间、套间和标准间,都配备了独立卫生间、24小时热水和紧急呼叫系统。”

更让家属放心的是这里强大的医疗保障团队。“我们组建了75人的专家团队,涵盖重症、康复、中医、认知症、老年病、精神卫生等多个科室,实行多学科联动。”孟青指着墙上的医护人员一览表,“当失能、半失能人员病情变化时,医院将长期照护模式转变为住院模式,及时有效采取救治措施,实现医疗救治“零时差”。通过资源整合,从急性期治疗向稳定期护理的转介更加顺畅。”

为失能者撑起“保护伞”

下午3点,长护险专区的康复活动室里,60岁的王先生正坐在桌前,专注地用右手拿起小木棍,放进对应颜色的孔洞里。护理员孙久英在一旁轻声鼓励:“王大哥,你现在手指灵活多了。”王先生抬起头笑了,用仍有些含糊的声音说:“再过俩月,我就能自己下楼遛弯,‘甩掉’你这个‘小尾巴’。”

这句玩笑话里,藏着他心态的转变。中风后,右侧肢体失去知觉的他总觉得自己成了拖累。“儿子儿媳上班还要抽时间照顾我,他们晚点来,我就胡思乱想是不是嫌我麻烦。”王先生放下木棍说,“现在在这儿不用麻烦家人,有专业照顾,还有老伙计聊天,医生还给我订了康复计划。”

阳光落在他们身上,勾勒出岁月静好的画面。这里没有“拖累”的阴霾,只有对康复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阳光同样照进了家门,更多参保人在家享受着上门护理服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较于往年“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表述,释放出加速制度落地的明确信号。长护险不仅为数百万失能老人提供了基本照护保障,减轻了家庭经济与精神双重负担,更有效带动了养老服务产业链发展,成为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日益重要的一环。

7月24日,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自2016年组织首批15个城市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以来,2020年试点范围已扩大至49个城市,目前仍在持续扩面。试点地区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超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试点地区已探索形成基本制度框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长护险制度的综合效应正逐步显现。

“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让长期医疗护理服务造福更多群众,为失能群众撑起暖心‘保护伞’。”段德亮说。

来源:舜网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