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小芝,苗族,1985年出生于雷山县大塘镇年显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8岁起师从母亲开始接触织锦、刺绣,为新生代织锦、刺绣技艺传承人。现为雷山县锦鸡绣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系较有影响力的民族民间艺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
甘小芝,苗族,1985年出生于雷山县大塘镇年显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8岁起师从母亲开始接触织锦、刺绣,为新生代织锦、刺绣技艺传承人。现为雷山县锦鸡绣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系较有影响力的民族民间艺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
甘小芝指导绣娘学习织锦技艺 (杨承鸿·摄)
“一切都因为一个年轻的‘织女梦’。”甘小芝说。
从8岁起,甘小芝便陪伴母亲在织布机旁。耳濡目染,她渐渐迷上了母亲手里魔术般变幻出来的美妙图案。苗族织锦上的花纹很多,主体大多为集合图形,以大菱形为主,相互连续、延伸,菱形内外挑满不同的花纹图案。在这些古老图案的交织里,“织女梦”的种子在甘小芝的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长大后,甘小芝的母亲在她的闺房里摆了一架纺织机,手把手地把纺织、刺绣手工艺传授给她,从一双布鞋到一件衣服,甘小芝在织锦的世界里尽情徜徉,乐趣无穷。
2012年6月,甘小芝注册成立了专门从事苗族织锦的微型企业——雷山县锦鸡绣业有限公司,不仅生产、加工、销售,还积极培养传承人,建立传习基地,组建雄厚的师资队伍,采取开班培训和现场教学的方式,让织锦、刺绣传统技艺产生“几何效应”。
2013年4月,甘小芝在参加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购时尚》栏目的录制和产品展示中,成功与网商“唯品会”签约;2014年,甘小芝参加上海卫视《海归中国》节目拍摄,她亲手制作的几件精美作品走出国门,被送至维也纳参展。同年7月,甘小芝的公司被共青团贵州省委、省青年就业创业基金会命名为“贵州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行动——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创业就业工艺扶持”项目、黔东南“州级扶贫龙头企业”,一项项殊荣,让甘小芝的“织女梦”渐渐成真。
绣娘在织锦(贺俊怡·摄)
多年来,凭着一腔热情,甘小芝将苗族七彩的丝线镶嵌在画布的经纬之间,那些丝线变成一幅幅优美的织锦,再变成一件件漂亮的衣服,从小山村走上了联合国的大舞台。2015年6月,甘小芝成为黔东南自治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甘小芝坦言,与刺绣相比,织锦的传承之路并没有那么通畅,主要原因是受现代工业的冲击。“手工织一匹布,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可是机器织布,几天就可以生产足够一座小城居民所需的布料了。即便是面对这样巨大的“挑战”,她对织锦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我一直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苗族的织锦,在世界上都是备受追捧的,只要咱们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就一定能将祖上传下来的文化保护好、发扬好。”甘小芝的目光闪烁着笃定。
2018年以来,她的公司连续两年举办“雨露计划”·锦绣女培训、残疾人妇女技能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妇女就业培训等传艺活动,培训绣娘500余人次。2020年,组织了3期共计150人织锦技能培训。
甘小芝所制作的每一幅作品,都传递着苗族的神话、历史与生活的浪漫写意,色彩鲜艳而不失和谐,图案繁复却透露着质朴的美。“织锦不仅是技艺,更是情感的传递。”在她看来,每件作品背后,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作为织锦技艺的传承者、苗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她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将苗族织锦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甘小芝(左一)向绣娘讲解色彩搭配要点 (杨承鸿·摄)
多个省内外的文化展览现场,甘小芝总是耐心地向观众讲解每一个图案的含义,讲述苗族的传说与历史,让人们在欣赏织锦的同时,也能感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她说:“每一件织品,都是一封未寄出的信,诉说着苗族的故事,等待着有心人的聆听。”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活下去,是我一直在努力的事。”面对传统技艺传承的困境,甘小芝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积极行动起来。
甘小芝成立苗族织锦传习基地,不仅采取开班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还培养出几百名织娘、绣娘。通过不定期开展免费织锦体验活动,接待了近千人次到基地体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近年来,甘小芝及其企业相继获评“贵州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贵州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行动—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贵州省五一劳动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贵州省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最美贵州绣娘”“贵州省乡村工匠名师”“贵州省民族挑花工艺大师”“黔东南工匠”等荣誉。
来源《贵州文旅》
文/李丽
编辑 刘霜
二审 谢予谦
三审 赵林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