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 ctDNA预后预测价值的重大突破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液体活检的核心标志物,在2025年ASCO GI大会上多项研究中证实了其在早期结直肠癌预后分层中的核心价值。
使用数据和表格介绍ctDNA在预后分层中的核心价值及临床证据。
通过临床研究案例说明ctDNA如何指导治疗降阶。
分析ctDNA在直肠癌保肛决策中的作用。
对比不同检测技术性能,介绍突变与甲基化标志物的应用。
总结针对MRD阳性患者的干预措施及疗效。
列举标准化、成本等现实障碍及解决方案。
BESPOKE CRC研究作为该领域规模最大的前瞻性研究之一,纳入了1166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结果显示术后ctDNA状态与患者预后存在惊人关联:
具体而言,Ⅱ期患者中ctDNA阳性者的疾病复发风险是阴性者的11.23倍(95%CI:6.43-19.62),而Ⅲ期患者中这一风险比也高达8.33倍(95%CI:5.89-11.78)。更值得注意的是,首次随访监测点(通常为术后4-8周)的ctDNA阳性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更为显著(HR=20.63,95%CI:14.37-29.61),凸显了术后早期ctDNA检测的时效价值。
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研究中,44例高危患者术后接受纵向ctDNA监测,结果显示持续ctDNA阴性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患者(p=0.025)。更引人注目的是,对于未规律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群体,ctDNA监测在预测复发方面实现了100%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意味着这一技术能近乎完美地识别低风险患者,为治疗降阶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该研究通过对139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组织样本和ctDNA检测结果分析,定义了“NeoRAS WT”亚型——即治疗前RAS突变型患者治疗后转为野生型状态。这一特殊群体的中位总生存期达45.6个月,虽低于持续RAS野生型组,但显著高于持续RAS突变型组,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分子维度。
| 应用场 | 研究名称| 关键发现* | 临床意义|
| 术后预后分层 | BESPOKE CRC (n=1166) | ctDNA+患者复发风险增加8.33-11.23倍 | 识别复发高危患者 |
| 纵向监测 | GIST研究 (n=44) | 持续阴性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p=0.025) | 预测长期治愈可能性 |
| 分子亚型分类| 桐树基因研究 (n=1391) | NeoRAS WT中位OS 45.6个月 | 发现新型预后标志物 |
| 超早期检测 | MONSTAR-SCREEN-3 | 术后1月ctDNA+患者6个月复发率80% | 极早期复发预警 |
2 治疗决策优化与降阶新策略ctDNA指导下的治疗决策正从传统的“阶段导向”向“风险导向”模式转变,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识别化疗的真正受益人群。在ctDNA阴性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无论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其2年无病生存率均保持在90%左右。这一发现具有革命性意义——意味着近半数传统上需接受化疗的Ⅱ期患者和部分低危Ⅲ期患者可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毒性。这一数据为治疗降阶提供了循证基础,将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医疗成本。
BESPOKE研究中,尽管MRD阳性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后生存有所改善,但其2年DFS仍仅为40%,凸显了传统化疗方案对该人群的不足。针对这一难题,
ALTAIR研究探索了更具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在根治性切除术后ctDNA持续阳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中,使用曲氟尿苷替匹嘧啶(FTD/TPI)进行预防性治疗。结果显示,在Ⅳ期达无疾病状态(NED)的患者中,FTD/TPI组DFS较安慰剂组显著改善(HR=0.53,95%CI:0.32-0.87;P=0.012),为这一高危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桐树基因开发的“诊心安-ctDNA”技术平台在识别“NeoRAS WT”患者方面表现优异,治疗前组织与血液突变一致率达80%。这一技术突破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捕捉肿瘤分子状态的动态演变,为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实时依据。同时,针对PI3K通路异常的结直肠癌患者,低剂量阿司匹林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展现出显著降低3年复发率的疗效,为分子定义亚群提供了非化疗预防方案。
。Ⅱ期NEO研究(CCTG CO.28)对58例淋巴结阴性(N0)T1~T3直肠癌患者进行ctDNA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后ctDNA阳性率从治疗前的46%显著下降至9%(P
ctDNA检测技术领域在2025年迎来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灵敏度提升、多组学整合和标准化推进三大方向。MONSTAR-SCREEN-3研究采用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相比传统外显子测序,
检测到的基因突变数量增加约100倍,特别是覆盖了大量位于非编码区的突变,显著提升了检测的全面性。该研究精选了1,000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实现了超灵敏度突破。结果显示,24.4%的患者术后检测到MRD阳性,其中60%仅在超敏区域被检出。这一技术突破极大降低了传统检测的假阴性率,使更多隐匿病灶无所遁形。
燃石医学开发的CanCatch® Surf技术通过分析血浆游离DNA的甲基化特征,在179例临床I期肺腺癌(LUAD)患者中实现了11%的术前ctDNA检出率。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术后2年内复发的患者中,ctDNA检出率达54.5%(6/11),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的8.3%(14/168,P
荷兰和比利时联合开展的HOVON-902研究使用Foresight CLARITY技术平台,在156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成功实现了96%的患者特异性变异识别率。研究采用统一治疗方案,在真实世界多中心环境中验证了PhasED-Seq技术的预后价值:治疗结束时ctDNA-MRD阳性患者的2年PFS仅为28%,而阴性患者高达88%(HR 9.7,95%CI:4.2-22.3,P
HOVON-902研究发现,即使在未达到影像学完全缓解的患者中,ctDNA-MRD阳性状态仍对PFS具有显著预测价值(HR 7.6,95%CI:3.6-16.3,P
研究还观察到,在治疗结束时达到完全分子学缓解(CMR)且影像学完全缓解的患者,2年PFS高达91%,而所有未达到CMR的患者最终均发生复发,
ALTAIR研究作为该领域的开创性工作,首次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证实了对ctDNA阳性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获益。该研究纳入243例根治性切除术后ctDNA持续阳性的结直肠癌患者(Ⅱ-Ⅳ期),随机分配至曲氟尿苷替匹嘧啶(FTD/TPI)组或安慰剂组。结果显示,尽管整体人群DFS改善未达统计学意义,但在Ⅳ期亚组中,FTD/TPI显著降低疾病复发风险47%(HR=0.53,95%CI:0.32-0.87;P=0.012)。
这一发现为高危患者提供了预防性治疗的科学依据,将复发干预节点从影像学可见病灶提前至分子水平异常阶段。免疫治疗在特定亚群的应用同样取得突破。
CheckMate 8HW研究比较了纳武利尤单抗(NIVO)联合伊匹木单抗(IPI)与NIVO单药在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疗效。结果显示,双免联合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54.1个月,显著优于单药组的18.4个月(HR=0.64,95%CI:0.52-0.79)。这一方案为微卫星不稳定型患者提供了高效低毒的治疗选择,且联合组客观缓解率(ORR)达71%,较单药组提高13%(P=0.0011)。
针对传统化疗耐药人群的创新方案也不断涌现。botensilimab单抗(BOT)联合balstilimab单抗(BAL)在无肝转移的耐药微卫星稳定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SS mCRC NLM)中展现出初步疗效。这一双免组合为占结直肠癌85%的MSS人群提供了免疫治疗新选择,打破了该亚群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的困境。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卡度尼利单抗(全球首个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联合FOLFOXIRI和贝伐珠单抗在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中实现了100%的疾病控制率(DCR),为这一难治性亚群带来希望。4.1 围手术期治疗优化新辅助免疫治疗在dMMR肠癌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优化。RESET-C研究探索了帕博利珠单抗单周期新辅助治疗dMMRⅠ~Ⅲ期结肠癌的疗效。最终分析显示,该方案在安全性可控的前提下(3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仅4%),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Ⅰ~Ⅱ期患者达61%,Ⅲ期患者为33%。
基于此研究,专家建议对早期患者采用单周期治疗,而对Ⅲ期患者延长治疗时间可能进一步提升疗效。
5 临床应用挑战与未来前景尽管ctDNA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全面临床应用仍面临多重障碍。检测标准化问题是当前最紧迫的挑战——不同平台在基因覆盖范围、测序深度、生信分析流程和阳性判断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结果难以直接比较。专家在ASCO教育会议上指出:“指南中关于如何真正将ctDNA检测纳入临床实践仍有很多模糊之处”,反映了当前指南缺乏具体操作规范。同时,成本效益考量也是重要制约因素,尤其对于需要长期动态监测的患者,经济负担不容忽视。技术局限性同样需要理性看待。早期肿瘤尤其是T1期结直肠癌,ctDNA释放量有限,检出率仅14%,存在不可避免的假阴性风险。另一方面,ctDNA阳性但无复发风险的患者可能面临过度治疗,目前尚缺乏可靠的阳性预测值验证。此外,空间异质性肿瘤可能释放不完全的ctDNA信号,导致检测结果无法全面反映肿瘤克隆构成。5.1 未来发展方向与临床转化路径多项前瞻性研究正在为ctDNA指导治疗提供高级别证据。CIRCULATE-US(NRG-GI008;NCT05174169)和IMPROVE-IT2(NCT04084249)等大规模随机试验旨在验证ctDNA指导下的辅助治疗决策非劣效于标准治疗。备受期待的澳大利亚AGITG DYNAMIC-III试验ctDNA阳性队列初步分析也将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其结果可能为MRD阳性患者的强化治疗提供关键证据。
多组学整合代表另一重要趋势。甲基化特征、片段组学分析和蛋白质标志物与ctDNA的联合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检测性能。例如,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六个超甲基化的CpG位点(EPTIN9、PKNOX2、DLEU7、SOX7、CNRIP1、LINC00554)可能是潜在疗效预测标志物。这种基因组与表观遗传学的结合为精准医疗开辟了新维度。ctDNA技术在结直肠癌临床应用中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类别| 具体问题 | 应对策略 | 进展状态
| 技术标准化 | 不同平台结果可比性差 | ASCO/NCCN制定统一技术规范 | 专家共识形成中 |
| 临床验证 | 前瞻性证据不足 | CIRCULATE-US等Ⅲ期试验推进 | 2026-2027年结果公布 |
| 经济学考量* | 长期监测费用高昂 | 开发精简版检测方案 | 部分机构实施风险分层策略 |
| 早期肿瘤检测 | T1期检出率低(14%) | 超灵敏度技术(如WGS)应用 | MONSTAR研究提升至24.4% |
| 结果解读 | 临床意义不明确 | 建立多学科分子肿瘤委员会 | 领先癌症中心试点中 |
建立多学科分子肿瘤委员会正成为领先医疗中心的解决方案,通过肿瘤学家、分子病理学家、遗传咨询师和生物信息学家的协作,为ctDNA结果解读提供全面支持。同时,开发风险分层监测策略*——对高危患者增加检测频度,对持续阴性患者延长间隔——可优化资源利用。
随着这些障碍的逐步克服,ctDNA技术有望在2-3年内成为结直肠癌标准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实现“无复发”治疗的终极目标。2025年ASCO GI大会展示的研究进展表明,ctDNA技术已从探索性工具转变为早期结直肠癌临床决策的核心要素。其在预后分层、治疗决策、复发监测和个体化干预中的价值得到全方位验证,特别是BESPOKE研究和ALTAIR研究为ctDNA指导下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高级别循证依据。随着检测技术的革新——如全基因组测序和甲基化分析的应用——以及多项前瞻性Ⅲ期试验结果的陆续公布,结直肠癌诊疗模式正在经历从“阶段导向”到“分子导向”的深刻变革。尽管在标准化、成本效益和早期肿瘤检测方面仍存挑战,ctDNA技术已实质性地推动了结直肠癌精准治疗新篇章的开启。随着临床实施的不断优化和个体化干预策略的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一领域将在未来3-5年内实现更大突破,最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提升治愈率,使更多结直肠癌患者真正实现“生物学治愈*”的理想目标。来源:eric28846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