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咋能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不行,三折戏两小时就演完了,群众看得不过瘾,再多唱几折”……这看似台前幕后的三言两语,实则是“一元剧场”在陕西省渭南市持续上演18个春秋的鲜活图景。渭南是全国最早实行“一元剧场”的城市,而“一元剧场”的诞生源于破
“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咋能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不行,三折戏两小时就演完了,群众看得不过瘾,再多唱几折”……这看似台前幕后的三言两语,实则是“一元剧场”在陕西省渭南市持续上演18个春秋的鲜活图景。渭南是全国最早实行“一元剧场”的城市,而“一元剧场”的诞生源于破解传统秦腔戏曲的生存困境,如今,却让艺术走进了大众,实现了文化共享。
“一元剧场”惠民演出开始于2007年11月,由渭南市秦腔剧团组织实施,主要是通过盘活市秦腔剧团演艺资源,争取企业赞助。回忆起设立“一元剧场”的初衷时,陕西省渭南市秦腔剧团团长代九奎说,首演那晚能容纳千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观众。扛着锄头的农民、街边小贩、退休老人,眼中闪烁着热切。“看到那场景我们就知道,路走对了。”
一元钱在今日连瓶水都买不到,却撬动了渭南文化生态的巨变。2024年,“一元剧场”全年演出121场,线上线下近30万人次观看。剧团也从门可罗雀到商演不断,聚拢了更多青年演员。在团长代九奎眼里,没有“一元剧场”,就没有剧团的今天。
“咚!”檀板一声脆响,渭南市儿童影剧院的穹顶吊灯骤然亮起。75岁的张忠民攥着一元戏票,在观众席第二排坐定。舞台上,《生死牌》的演员踩着厚底靴步步生风,水袖甩出银线般的弧度,台下近千名观众的目光随着台步流转,年轻人也沉浸其中。
这是2025年“金蛇迎春”新春演出季“一元剧场”惠民演出的现场,仅渭南市区儿童影剧院就固定上演11场。穿红棉袄的大嫂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包公的脸谱在追光灯下泛着油彩的光泽;戴棒球帽的少年跟着哼唱《铡美案》的唱段,手掌在牛仔裤上敲出节奏。
“我先是看了线上直播,实时弹幕‘秦香莲的哭腔绝了!’”渭南市民贾琛璐连续在现场观看的感受与线上完全不同,演员们念白字正腔圆、抑扬有度,唱腔流畅婉转、声声关情。
“小舞台上的大融合,我们特别欢迎‘戏把式’登台。”团长代九奎介绍,白天卖菜的张大姐晚上描眉画眼,就成了《铡美案》中铁骨铮铮的秦香莲;社区电工老李在《周仁回府》中将角色的忠肝义胆演绎得气贯长虹。老百姓的参与,让传统戏曲有了“不一样的烟火气”。
“2011年‘一元剧场’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提升了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9月以前,“一元剧场”演出主要由渭南市秦腔剧团和临渭区剧团承担,覆盖面相对较小。2011年9月以后,渭南市县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参与演出,同时鼓励演出水平高、节目质量好的院团到渭南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市、区)交流演出。
18年间的幕布之后,“一元剧场”正在经历更为深刻的蜕变。在渭南市秦腔剧团排练厅,“90后”演员马萌和同伴们正在苦练基本功。“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马萌谨记老师教诲。
“一元剧场”为青年演员提供了展示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技艺。33岁的韩晨是渭南市白水县剧团的业务骨干,荣获省市多项大奖。她坦言:“通过演出锻炼,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认识了不少戏迷朋友。我会一直跟着‘一元剧场’唱下去。”
如今,这个票价18年未涨的剧场已成为文化惠民的标杆。“我们通过推动‘一元剧场’进社区、学校、景区、农村、公园,让秦腔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代九奎的愿景正变为现实,与此同时,还开创了渭南地市级秦腔院团走出国门进行交流的先河。今年5月,渭南市秦腔剧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库什拉巴德纳沃西—2025”音乐会上演绎《火流星》《乘虹》等节目,绽放秦腔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一元剧场”的演出内容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的传统戏曲, 也有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创剧目。《家园》以移民搬迁为主题,展现了新时代渭南人民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根据地》讲述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这些剧目贴近群众生活,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这种文化浸润正在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一元剧场”文化品牌创立十八年来,演出足迹遍及9省,年均开展惠民演出超120场,线上、线下惠及戏迷观众1500多万人次。今年起渭南市秦腔剧团推行“订单式服务”,组建流动演出小分队,计划开展县际交流演出20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之“秦腔唱起来”渭南市巡演40场。
走出剧院时,夏日晚风送来隔壁排练厅的念白声。青年演员们正在排练《铡美案》走位,唱腔里透着坚定:“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这穿越千年的声腔,仿若新时代的文化共享进行曲。(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任丽;编辑:杨硕)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