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扑面而来的便是葫芦架上瓜果的清香。曾经,葫芦只是农家院里无人问津、随意推在角落的寻常果实;如今,却摇身变为非遗展厅里的艺术珍品,更是借着直播浪潮火遍全国。太平烙画葫芦的蜕变,绝非偶然,而是金融力量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典型样本。中国农业银
走进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扑面而来的便是葫芦架上瓜果的清香。曾经,葫芦只是农家院里无人问津、随意推在角落的寻常果实;如今,却摇身变为非遗展厅里的艺术珍品,更是借着直播浪潮火遍全国。太平烙画葫芦的蜕变,绝非偶然,而是金融力量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典型样本。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以金融为“笔”,以产业为“墨”,在津沽大地上勾勒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图景,让沉睡的乡村宝藏转化为富民强村的活水源头。
以“农户+工坊”闭环机制助力破局:金融赋能破解非遗传承困境
非遗技艺的传承之困,往往卡在“资金短缺”与“产业链断层”的双重枷锁中。太平烙画葫芦曾面临“好葫芦难寻、好作品难销”的困境,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的非遗传承人徐林成坦言:“一年到头挣的钱仅够糊口,收徒都难。”这种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乡村特色产业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
农行给太平烙画葫芦发展带来了转机。2023年7月,农行天津大港支行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太平镇的葫芦种植和烙画技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缺少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深入调研分析,该行制定了从资金支持到支付结算再到金融赋能的综合化服务方案,全方位支持太平烙画葫芦快速发展。该行向农户发放种植贷款,主动对接非遗工坊,稳定葫芦“产-销”链条,推动太平镇形成“农户种葫芦、工坊做加工”的生产模式,让分散的资源凝聚成发展合力。“有了优质的葫芦供给,终于能潜心研究工艺,开发新作品了。”徐林成说。截至2025年上半年,农行天津大港支行已累计为当地种植业提供金融支持超800万元,受益种植户达10余户。
以“贷款+文创开发+直播孵化”机制实现跃升: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价值重构
金融赋能更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价值跃升。太平烙画葫芦通过挖掘文化附加值,从“按斤称”变为“按工艺论价”,巴掌大的“松鹤延年”葫芦能卖2000元,身价翻了百倍以上;杨柳青年画风格的葫芦摆件成为文旅爆款,消费者想要购买得提前好几天预约。此外,太平镇开设了工坊体验课,让游客亲手参与非遗创作,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传播与消费增收“双赢”。现在,太平葫芦已成为天津文旅的“新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太平镇实地体验。
这种价值重构的背后,是“贷款+文创开发+直播孵化”的综合服务模式在发力:农行天津大港支行不光是给农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更主动协助太平镇搭建了直播基地,为农户们提供了线上直播带货的渠道。现在,太平镇的葫芦产品通过直播走向了全国,最远订单直达到新疆。
以“贷款+人才+治理”创新机制推动辐射:小葫芦带动乡村治理新生态
一个产业的振兴,往往能激活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太平镇通过非遗培训课堂,已培育30名“一专多能”的新农人。刘大哥以前是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经受了镇里的培训课堂,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种植技术员。“现在,每个月我都能开到3000多的工资,要放在以前,我做梦都不敢这么想。”刘大哥说。这种“技能+就业”的双提升,正是农行天津大港支行创新推出“贷款+人才+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截至2025年7月末,该行已为超30名学员提供总计45万元无抵押、纯信用的“惠农e贷”,用于购置制作烙画葫芦所需的工具与材料,保障培训效果与技艺实践,助力众多学员迈上学习与创业之路。产业振兴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有乡村精神面貌的重塑。这种“产业兴、治理优、文化活”的良性循环,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文化沃土,就能生长出共同富裕的果实。
从太平葫芦的“破圈”到津沽大地的产业振兴,金融赋能农文旅融合的实践证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藏在文化传承的基因里,藏在绿水青山的生态中。天津正在走出一条以文化为魂、以金融为脉、以产业为基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依托金融“活水”的持续创新和精准滴灌,更多和太平烙画葫芦一样的案例正在津沽大地续写。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