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计划——眼绎精彩系列交流会第一期顺利举行,助力眼科领域交流合作,共促诊疗技术新飞跃!

摘要:2024年12月3日,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星火计划——眼绎精彩”系列交流会第一期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大卫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博军教授、大阪大学医学部辻川元一教授和深圳市眼科医院迟玮教授进行专

2024年12月3日,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星火计划——眼绎精彩”系列交流会第一期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大卫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博军教授、大阪大学医学部辻川元一教授和深圳市眼科医院迟玮教授进行专题演讲并讨论。本次活动旨在为眼科医生提供一个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眼科专家之间的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推动眼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升眼科医学的整体发展水平。

大会致辞

孙大卫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大会主席孙大卫教授发表开场致辞,对参与本次交流会的眼科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谈到,“星火计划——眼绎精彩”交流会致力于为不同区域的眼科医生构建学习和交流的桥梁,以优化眼科诊疗流程,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孙教授期待各位与会专家在本次交流会中积极分享和深入讨论,促进眼科领域的交流合作与知识传播,为眼科医生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推动眼科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专题演讲

赵博军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赵博军教授带来了题为“Study on the Microstructure Change of Retinochoroid in Macular area of DR Patients”(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微结构变化的研究)的专题报告。研究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技术,对55名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和14名健康对照进行了检查,发现NPDR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微结构参数如脉络膜总面积(TCA)、脉络膜血管腔面积(LA)、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BFD)等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患者CBFD指数更低。此外,NPDR组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圆度指数和面积也显示出与健康对照组的显著差异,FAZ的相关指数与视网膜毛细血管丛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最后,赵教授介绍了该研究的结论:无论NPDR患者是否伴有DME,其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均受到一定损伤;OCT和OCTA检查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观察微循环损伤,还能用于患者的随访和病情进展评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管理提供了重要工具。

辻川元一 教授

大阪大学医学部

辻川元一教授分享了“Development of Stem Cell-Based Therapy for Corneal Diseases SEAM and its applications”(角膜疾病干细胞疗法的研究进展:SEAM及其应用)和“Photoreceptor genetics to Pathogenesys”(光感受器遗传学与发病机制)两项报告。

辻川教授介绍,自我形成的外胚层自主性多区(SEAM)技术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模拟全眼发育,通过自发形成的外胚层多重区域诱导角膜上皮的增殖和分化。该技术已成功从iPSCs中分离出角膜上皮祖细胞,并制造出角膜上皮组织,为治疗严重角膜上皮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外,SEAM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角膜疾病,还有助于眼形态发生和发育的研究。目前基于SEAM技术的临床研究已经开始,为眼科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且重要的方法,有望解决角膜供体短缺问题,并降低免疫排斥风险,为眼科医学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辻川教授通过模型展示了光感受器细胞(PRC)的变化,PRC的信号传导涉及多个关键蛋白,这些蛋白在特定病理状态下可能会激活不同的下游效应蛋白,导致细胞凋亡,腺苷酸环化酶(AC)可能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扮演着中间效应蛋白的角色,抑制或激活AC对细胞凋亡信号传导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这些发现为理解RP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迟玮 教授

深圳市眼科医院

迟玮教授以“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Hypoxia-Induced Astrocyte-Derived Exosomes in Ischemic Retinal Lesions”(缺氧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外泌体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究)为题进行报告。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与多种眼科疾病相关,可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凋亡,临床上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RGC周围,对RGC的生存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迟教授的研究重点在于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外泌体对RGC造成影响。研究发现,缺氧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数量显著增加,这些外泌体能够被RGC内化。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模型中,缺氧诱导的外泌体改善了 RIR 损伤,并抑制了 RGC 凋亡。缺氧时外泌体中的miR-329-5p表达上调,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RK8) mRNA结合,这一通路可能是抑制RGC凋亡的关键。

讨论环节,专家们深入探讨了专题演讲的内容。针对NPDR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微结构变化,他们讨论了除FAZ外,视网膜其他区域血管密度是否下降的问题,经过深入讨论,专家们认为在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周边区域可能同样存在血管密度降低的现象,这一变化可能加剧视网膜病变,是NPDR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角膜疾病干细胞疗法的话题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对于治疗严重角膜损伤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这一领域的进展不仅能够为角膜损伤患者带来希望,也可能革新角膜疾病的治疗方法。关于光感受器遗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专家们强调了其对于理解PRC功能和保护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有助于识别新的治疗靶点,为开发针对性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最后,专家们认同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外泌体在改善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的重要作用,并交流了星形胶质细胞外泌体在其他组织中的作用。

会议总结

孙大卫教授对本次交流会进行了总结,对与会专家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内容不仅包含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而且指明了未来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为眼科医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孙教授期待未来有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强化眼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眼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主席简介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