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系列:南征孙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3 08:17 2

摘要:贾诩拖着病体,答道:“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小国,依山阻水,但刘备有雄才,诸落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

上一次南征失败,曹丕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经验,于是他找来刘晔、司马懿、陈群、陈矫、辛毗等几位尚书、待中进行探讨。

上次南征之前,曹丕问计于已故太尉贾诩,问他要统一天下,吴国和蜀国应该先攻取哪个(欲取天下,吴、蜀何先)。

贾诩拖着病体,答道:“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小国,依山阻水,但刘备有雄才,诸落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

贾诩道:“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贾诩建议对于一心想大展宏图的曹丕来说并不符合心意,不幸的是,似乎被贾诩又一次言中了。但曹丕是个不认输也不信邪的人,他决定再次动员全国力量伐吴。

侍中辛毗反对,他认为:现在上上下下稍稍安定,此时用兵,毫无益处。先帝调集精兵南征,每次到达长江都停下脚步。如今人马还是那么多,没有任何增加,让他们再次伐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辛毗认为:为今之计,应该让人民休养生息,开垦田亩,十年之后,可以一举平定,不需要再出兵。

曹丕很是不满,问辛毗:“按卿的意思,应当把孙刘这些匪虏留给子孙吗?”

哪知辛毗听不出来曹丕的语气不对,继续说:“昔日周文王把殷纣王留给了周武王,也不知道得用多少时间呀!”

周文王是曹操最敬重也刻意效法的君王,曹丕自己也知道,要是能做个周武王那样的的君王,自然会名留青史,所以暗暗里把周武王作为自己的榜样。辛毗也知道这点,就专拿文王、武王说事,只图说服曹丕。但曹丕不买账,认为辛毗此言大谬。

司马懿想了想,说道:“上次南征未获全功,但也谈不上败绩,顶多说双方交了个平手。不是我军部署有问题,更不是我军将士不用命,而是人算没有胜过天算。”

司马懿道:“谁也设有料到今年长江春水来得这么早,也没料到建安十三年的荆州大疫今年又卷土重来。如果没有这两件事的影响,我军此时已打过长江,荡平孙吴了。”

兴师动众,劳而无功,明明是个败仗,却说是平手。明明战略部署有问题,却推给了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天气、疾病,曹丕打心里喜欢司马懿这些话。

侍中刘晔这时插话道:“此战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在选择主攻方向上,此次虽然三面同时出击,南郡却是重点,此地处于孙、刘夹击之中,极易形成敌人的联手,加之江陵地理险要,荆州一段江水左曲石湾,水急礁险,变幻莫测,不易取胜。”

刘晔道:“如果再伐孙吴,可以把主攻方向放在最东边,只打孙权,不管刘禅,先破一敌再说。”曹丕听了挺高兴,命令重新制订征南战役计划。

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八月,距上一次南征仅一年多一点,曹丕下令由东线攻吴,水军自菜河、颍河入淮河,由淮河到达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

曹丕意气风发,暂雪前耻,亲御龙舟,一路浩浩荡荡。当月,大军即抵达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孙吴安东将军徐盛建议沿长江南岸搭建木架,外裹芦草,弄出许多假城墙、假城楼。孙权认为此计甚好,于是沿长江南岸搭起了布景,延绵几百里竟日而成。

同时,孙吴调集各地船舰前来支援,长江之上孙吴的船舰一时颇为壮观。曹丕亲自登船察看,看得有点傻眼了,孙吴的水军和城防太强大了,竟然跟情报显示的不太一样。

曹丕不禁叹道:“大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啊!”正在此时,一阵大风吹断了文帝御舟上的锚链,御舟失去控制,几乎倾覆,惊吓了曹丕和群臣。

此兆看来不好,曹丕尚在犹豫之中,上游的曹休派人来报,说从孙吴降卒那里了解到,孙权已到濡须口。

听到这个情报,曹丕更加迟疑起来,也许这是敌人的疑兵之计,故意放出来的风声,孙权就在他的对面。

但是,孙权此人一向老奸巨猾,突然出现在濡须口也许并非不可能。孙权这个人连父亲曹操都拿他没办法,他不会老老实实等着跟自己交锋。

如果孙权已在距此几百里的上游濡须口,说明孙权的主攻方向不在这里,这里一旦发起攻击,孙权可以弃东线不顾,从濡须口猛攻,抄了魏军后路不说,直捣许昌、洛阳也很难说。

想到这些,曹丕于是下令撤退。

这一次南征还不如上一回,还没过上一招就回来了。魏军撤了,孙权松了口气,不过他还不放心。

孙权让赵达算一算此事,赵达占卜一番对孙权说:“曹丕真撤了,即使如此,孙吴到庚子年也会衰败(吴衰庚子岁)。”

孙权听了挺高兴,对赵达说:“具体说,还有多少年?”赵达又“算了算”,对孙权说:“还有58年。”

孙权听了大为舒畅:“我只担心眼前的危险,考虑不了那么长远,那都是子孙的事(今日之忧,不暇及远,此子孙事也)。”

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春天,曹丕又谋划伐吴大计,在出兵之前任命:以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录行尚书事,随车驾董督众军。

以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督后台文书。为了树立二人的权威,曹丕诏令赐给二人假节,又颁给鼓吹,还给予中军兵骑600人。

诏令下达之初,陈群、司马懿上书辞让。

于是,曹丕下诏安抚他们说,这不是加官晋爵,也谈不上什么荣耀,而是让他们多做工作,替自己分忧(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如此一来二人就不再说什么了。

上任之始,陈群和司马懿又接到文帝的诏书:“我常常因为后方的事感到担忧,所以把重任交给你们。曹参虽有战功,但论封行赏时萧何最重(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让我没有西顾之忧,不知道行不行?”

在曹丕眼里善于理政的萧何更重要,他想让陈群、司马懿做萧何。

尤其是司马懿,曹丕格外看中,按当时的兵制,掌兵将领所带兵马的员额以及具体所属相对固定,司马懿就任抚军大将军,人马数量是5000人,但这是司马懿的起家基础。

后来曹丕还下诏:“我在东方,抚军大将军全权处理西方的事务;我在西方,抚军大将军全权处理东方的事务(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这是何等的器重,司马懿手捧诏书,感动得热泪盈眶。安排完这些事,曹丕又一次准备御驾亲征伐吴。

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三月,伐吴命令发布,这一次辛毗还没说啥,又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这个人是宫正鲍勋。

鲍勋反对出兵的理由是:“王师屡次远征未能有所攻克,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吴、蜀唇齿相依,又有山水凭阻,难以攻破。”

鲍勋道: “前年龙舟荡覆,受隔在长江南岸,圣上遇险,大臣们吓得不轻(圣躬蹈危,臣下破胆) ,如果圣上有不测,宗庙将倾覆,这当引为百世之戒。现在又劳兵袭远,日费千金,给国家造成巨大损耗,臣以为不可!”

曹丕一向不喜鲍勋,因为他说话比辛眦说得还直接,意思是根本打不过人家,干吗还要去逞能?曹丕大怒,对鲍勋做了降职处罚。

两个月后,曹丕率大军抵达老家谯县,在此进行修整准备。

这一年八月,大军自谯县出发南下,针对上一次望江兴叹,此次伐吴曹丕带来了很多水军,他们从涡水进人淮水。

十月,大军抵达广陵故城,即今江苏省扬州市。魏军云集于此的总兵力有十几万,人数绝对占优,江北岸魏军的旌旗招摇数百里,大有吞没长江之志。

奈何天不遂人愿,农历十月长江下游也天寒地冻,这一年江水还结上了冰,曹魏准备了好久的水军竟然无法进入长江!

见此情形,曹丕再一次发出了感叹:“天啊,注定要分隔成南北吗(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曹丕只得再次下令撤军,但这一回吴军不想让他轻易就走。孙吴的扬威将军孙韶派部属高寿率500人过江袭击曹丕。

在曹丕的归途中,高寿突然发起袭击,直取曹丕的大本营。曹丕大惊,在众人护驾下仓皇逃命。

高寿等人夺得曹丕的御车,魏军不明敌情,一阵大乱。魏军来时有数千艘战船,气势十足,但一乱起来人多船多就成了包袱,众多船只拥挤在狭小的水道之中无法前进。

有人向曹丕建议,干脆留下那些走不了的船只和军队在此开荒种地。蒋济反对,认为这里太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不宜屯田。

曹丕弃船先走,把排了几百里的船队留给蒋济处理。蒋济指挥人连挖了数道运河才把这些船弄进淮河。

这是曹丕最后一次南征,他在位六年,发起三次大规模的征吴之战,每次都亲自指挥,不可谓不重视,也不可谓决心不够大,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曹丕不是个心胸开阔的人,谁惹了他,一定会报复。曹丕想起了出征前劝谏的鲍勋。回师途中路过陈留郡,该郡太守孙邕的来拜见曹丕。

孙邕跟鲍勋也很熟,在拜见完曹丕之后,顺道探望去鲍勋。

当时营垒还没建成,只树立了营标(但立标捋)。孙邕不大了解军营里的规定,他走了侧路而没走大路,被鲍勋手下军营令史刘曜发现并检举他违反军令。

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不必过于认真,于是调解了这件事情而没有举报。但不久后刘曜犯了罪,鲍勋上奏要把他废黜遣派。

刘曜为自保,也为了报复鲍勋,就秘密上表揭发鲍勋私下解脱孙邕一事。曹丕觉得终于抓住了此人的把柄,于是下诏把鲍勋逮捕,交廷尉严宙。

廷尉进行了审查,认为依据法令应判鲍勋刑五年,并处剃发戴枷的刑罚(治罪刑罚,剃发戴加作劳役五年)。

三公把廷尉的报告直接驳回,认为刑罚大重,依照律条只需要交两斤金子作为罚金即可。

廷尉重新递交报告,曹不大怒:“鲍勋这个人根本没有活命的资格了,你们竟敢宽纵他!再有人敢包庇就一块抓起来审问,让你们十鼠同穴、一网打尽!”

钟繇、华歆、陈群等重臣以及廷尉高柔等人一同表奏,认为鲍勋的父亲鲍信在太祖时有功劳,请求赦免飽勋,曹丕不许。

鲍勋被杀影响很大,他的父亲鲍信跟曹操是生死之交,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将全部家财给予支持,后来又为曹操的事业死在了战场上。这样的人曹丕说杀就杀,理由又不足以服众,让人看了有些心寒。

来源:划过指尖的烟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