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一场镌刻在西北大地上的世纪劫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3 08:26 3

摘要:要理解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首先需读懂"海原"这个名字的分量。海原县位于宁夏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其名源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境内多季节性湖泊(当地称"海子"),且地势较高如"原",故得名"海原"。这里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却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文/默冉(甘肃)百年前的海原大地震,小时候听大人们讲,民间口口相传,史料记载清晰。今日重提,一阅便知。

一、海原:黄土高原上的"旱海"之源

要理解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首先需读懂"海原"这个名字的分量。海原县位于宁夏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其名源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境内多季节性湖泊(当地称"海子"),且地势较高如"原",故得名"海原"。这里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却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被当地人称为"旱海",贫瘠的黄土层下,隐藏着活跃的地质断层,为百年后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1920年的海原,行政区划上属于甘肃省管辖(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当时的海原县下辖12堡,人口约7万,百姓多以农耕和放牧为生,分散居住在黄土山峁间的窑洞或土坯房中。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仅靠骡马古道,信息传递全凭驿站,与外界的联系十分薄弱。这种封闭的环境,既让当地保留了淳朴的民风,也让灾难来临时的救援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二、震前预兆:大地发出的"最后通牒"

海原大地震的爆发并非毫无征兆。从1920年入秋开始,震区及周边就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这些来自大地深处的信号,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或许是"异象",如今看来却是地震前的明确预警。

(一)水文异常:水井的"疯狂"

震前一个月,海原及周边的水井率先出现异常。海原县李俊堡的一口老井,平日里需用长绳才能打到水,此时水位突然上涨,距井口仅一尺有余,井水泛着黄白色泡沫,舀起后静置片刻便会沉淀出细沙;德隆县的百姓发现,自家水井水位一夜之间涨了近一丈,溢出的水顺着井台流到路上,踩上去黏糊糊的,带着股铁锈味;而靖远县哈思山区的三角城,更有村民目睹井水"沸腾"的奇观——水面咕嘟冒泡,像有什么东西在底下搅动,吓得村民以为是"龙王发怒",纷纷烧香跪拜。

更奇特的是水位的"骤降"。海原县西安州的一口水井,震前三天突然干涸,井底裂开数条细缝,有人往缝里扔石头,能听到"呼呼"的回声,仿佛地下是空的;固原县的村民则发现,原本清澈的井水变得浑浊发腥,牲畜喝了之后躁动不安,有的甚至倒地抽搐。

(二)动物异动:生灵的"集体恐慌"

比起人类,动物对地质变化的感知更为敏锐。震前半年,海原山区的狼群行为就变得怪异——往年冬天狼群常下山偷食农户的牛羊,1920年却罕见地待在山梁上,每天清晨和黄昏对着西北方向嚎叫,声音凄厉,听得山民心里发毛。

震前一个月,家畜的异常愈发明显。海原县城的狗夜里不肯进窝,对着天空狂吠,有的甚至挣脱锁链跑到野外;会宁县的鸡彻底乱了"生物钟",本该半夜归巢的鸡群,却在凌晨时分集体打鸣,声音急促得像在报警;更让人不安的是,地震当晚,海原县许多农户的猪拱破圈门往外冲,鸽子在屋檐下盘旋尖叫,任凭主人怎么召唤也不肯落下,这些反常的举动,后来被幸存者称为"老天爷给的逃生信号"。

(三)声光异象:天空与大地的"对话"

震前的声光异常,更添了几分神秘与恐怖。震前一个月,海原县有村民在深夜看到西北天空划过一个人头大的红色火球,拖着长长的尾巴,落地时发出"轰隆"一声闷响,随后便消失在山中;西吉县的百姓则听到黄土山里传来"刺啦刺啦"的声音,像是有人在撕扯粗布,又像是石头在摩擦,声音时断时续,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震前几天,山中的"闪光"变得频繁。榆中县的牧羊人说,夜里放羊时,看到远处的山根处闪过蓝幽幽的光,像鬼火一样飘忽不定;靖远县的老人则回忆,震前三天,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太阳像个暗红色的圆盘,照在身上没有一点温度。

地震当晚的异象更为惊人。20时左右,海原县西北方向的山上突然亮起红光,紧接着又泛起白光,两种光交织在一起,把半边天都照亮了。有村民以为是"山火",正准备呼救时,大地就开始了剧烈的摇晃。

(四)气候反常:干旱与骤变的"反差"

1920年是中国北方的大旱年,海原及周边地区更是"赤地千里"——自春至秋几乎没下过一场透雨,河流干涸,土地龟裂,百姓只能靠窖藏的雨水度日。但震前半个月,极震区却出现了反常的升温现象,本该寒冷的腊月,白天气温竟升到了十几度,穿单衣都不觉得冷,老人说"这是要出大事的兆头"。

地震当天,天气骤变。中午时分,天空突然刮起大风,卷起漫天黄土,能见度不足一丈;傍晚时分,又下起了碎雪,雪粒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这种剧烈的天气变化,后来被学者认为与地壳运动释放的能量改变局部气候有关。

三、主震爆发:1920年12月16日的"天崩地裂"

1920年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初七,这是一个让西北大地永远铭记的日子。

(一)震动开始:从"摇晃"到"颠覆"

当晚20时06分09秒,海原县地下18千米处的地壳发生剧烈断裂,8.5级的强震瞬间爆发。最初的震动很轻微,像有大车从远处驶过,土窑顶上的黄土簌簌落下,有人还以为是"风太大了",伸手去扶炕沿。

但仅仅几秒钟后,震动骤然加剧。大地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抓住,疯狂地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海原县城的百姓看到,街道两旁的房屋像积木一样倒塌,尘土腾空而起,遮住了月光;更可怕的是,地面裂开了一道道宽缝,有的地方甚至隆起数米高的土脊,仿佛大地在"翻身"。

强烈的震动持续了10多分钟,这在地震史上极为罕见。据幸存者回忆,"感觉天和地都换了位置,人站不住,只能趴在地上,眼睁睁看着窑洞塌下来,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极震区惨状:从"家园"到"废墟"

海原县城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小城,除了一座明代的钟楼和一口矮小的窑洞,所有建筑全部倒塌。街道上堆满了砖瓦和尸体,幸存的人从废墟中爬出来,身上沾满血和泥土,茫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有记载称,震后的海原县城"尸横遍野,哭声震天,方圆几十里不见人烟"。

极震区的乡村更是沦为人间地狱。海原县干盐池堡(今属海原县兴仁镇)有300多户人家,震后仅幸存20余人;固原县的石碑塬,整个村庄被滑坡掩埋,连地名都从地图上消失了;隆德县的沙塘堡,窑洞几乎全部坍塌,遇难者中有的还保持着睡觉的姿势,被厚厚的黄土封在窑里。

靖远县的受灾尤为惨烈。当地多依山而建的窑洞,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将半个村子卷入黄河。有村民回忆,当时看到"山在走,河在吼,人就像树叶一样被卷走"。据统计,靖远县死亡人数达31933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40%。

(三)波及范围:从西北到"环球"

海原大地震的波及范围之广,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震感最远到达越南海防,距震中约2500公里,当地的气象观测台记录到时钟停摆;1000公里外的北京,电灯剧烈摇晃,紫禁城里的太监以为"地龙翻身",吓得跪地磕头;700公里外的太原,多处房屋坍塌,晋祠的部分古建筑受损;400公里外的西安,钟楼的铃铛自动作响,数百座民房在震动中倒塌;200公里外的兰州,城墙出现裂缝,约三分之一的房屋成为危房。

据后来测算,此次地震的震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因此被国际地质学界称为"环球大震"。

四、余震与次生灾害:持续三年的"噩梦"

主震的结束,并非灾难的终结。海原大地震后的余震之频繁、持续时间之长,同样令人震惊。

(一)频繁的余震:大地的"余怒"

地震当晚,海原及周边就发生了10余次有感余震,其中几次震感强烈,刚刚从废墟中爬出来的人们又被埋了进去。12月25日,即震后第九天,一场7级强余震爆发,这是海原大地震后最强的一次余震,再次摧毁了大量残存的房屋,加剧了灾情。

此后,余震一直持续不断。1921年全年,震区平均每天都有余震发生,有的月份甚至多达几十次;1922年,余震频率有所降低,但仍有较强震动;直到1923年9月,最后一次明显的余震才结束,此时距主震已过去近三年。

长期的余震让幸存者们陷入持续的恐惧。许多人不敢在屋里睡觉,只能在野外搭草棚,一有风吹草动就以为"地震又来了",有人甚至因此精神失常。

(二)次生灾害:雪上加霜的"劫难"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让本就惨重的灾情雪上加霜。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堵塞了河流,形成了众多堰塞湖,其中西吉县苏堡乡的党家岔堰塞湖至今仍在,面积达1.8平方公里,成为当年灾难的"活证据"。

震后恰逢寒冬,大雪封山,气温骤降至零下20多度。幸存的人们衣衫褴褛,缺衣少食,许多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更可怕的是,由于尸体得不到及时掩埋,疫病开始蔓延,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夺走了更多人的生命。有记载称,震后海原县"瘟疫流行,死者比地震时还多"。

此外,地震还导致土地龟裂,水源污染,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打击。1921年春天,震区几乎颗粒无收,饥荒蔓延,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五、灾难的印记:死亡数字与幸存者的记忆

海原大地震的伤亡数字,至今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据后来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234117人死亡,这是20世纪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其中,海原县死亡人数达4万余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59%;固原县死亡3.9万人,隆德县死亡2.6万人,靖远县死亡3.1万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

幸存者的记忆,更能让人感受到灾难的残酷。海原县一位时年8岁的孩童回忆:"地震时我在炕上睡觉,突然被甩到地上,窑顶塌了下来,我爹用身子护住我,他被埋了,我活着爬了出来,全村就剩下十几个人。"

会宁县一位时年12岁的女孩记得:"震后到处是死人,我娘把我藏在炕洞里,她出去找吃的就没回来,后来我在废墟里找到她的一只鞋。"

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源自震区多地的共性经历记载,拼凑出百年前那场灾难的真实图景,也让后人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

六、历史的回响:灾难留下的"遗产"

海原大地震虽然过去了百年,却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深刻的"遗产"。

在科学研究方面,此次地震是中国近代地震学研究的开端。1921年,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带队进入震区考察,撰写了《甘肃地震考》,首次系统记录了海原大地震的地质现象和灾情,为后来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国际地质学界也对海原大地震高度关注,称其为"研究大陆内部地震的天然实验室"。

在防灾意识方面,这场灾难让人们开始重视地震预警和建筑抗震。震后,西北一些地区的百姓在建造窑洞时,会特意加固窑顶、拓宽窑门,以增强抗震能力;政府也开始在学校、教堂等公共建筑中引入简单的抗震设计,虽然效果有限,却标志着防灾意识的觉醒。

更重要的是,海原大地震留下了"敬畏自然、守望相助"的精神遗产。在那场绝境之中,幸存者们靠着彼此的扶持挺了过来,这种在苦难中迸发出的坚韧与善意,成为了刻在西北人骨子里的品格。

如今,海原县建起了地震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的瓦砾、工具和幸存者的遗物,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前的那场劫难。每年12月16日,当地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遇难者,也提醒着后人:灾难或许无法避免,但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七,诗下笔下的海原大地震

1920年海原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有不少诗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诗歌,以下是部分作品介绍:

《记海原大地震》 :作者牛海龙,全诗为“祥和安静海原城,突变凄惨尘埃地。黑天雷闪地壳开,欧亚两洲曾哀叹。哨营古树一分二,万人坟中证史鉴。”诗歌描绘了海原城在地震前后的巨大变化,突出了地震的破坏力和惨烈程度。

《海原大地震纪念赋》:作者赵普洲,文中提到“栋梁挠折,屋垣倾圮,百年悲剧永记心间。东西南北,山崩地裂。上下左右,黑水四溢。呜声震天,堪称奇灾”,生动地刻画了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地动山摇的可怕场景,表达了对遇难者的哀悼。

佚名的《海原大地震》:全诗为“一碗羊肉摇一摇,白哗了;世上的好人摇摇摆,贼杀了;格登格登摇,哗啦啦摇。镰刀过来摇一摇,背行;三石麦子摇一摇,胳绕绕;格登格登摇,哗啦啦摇……”传说此诗在地震前流传,地震后神秘消失,从侧面为海原大地震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崆峒赋》中的相关诗句:作者不详,赋中提到“震柳斜阳,虬枝犹记坤舆裂;古城夜雨,断壁频传铁马声。昔者海原大地裂,万姓同悲”,通过“震柳”这一地震遗迹,抒发了对海原大地震中遇难者的悲痛之情。

《防震有感》中的相关诗句:作者王成,诗中写道“海原曾遇百年残,突闪蓝光底覆盘。地裂移山湖水涧,前车之鉴保平安。”诗句回顾了海原大地震的惨烈景象,提醒人们要以史为鉴,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吾随即一《海原殇》拙诗:

黄土塬上星子沉,一声裂帛破黄昏。

地脉翻涌山欲走,窑塌尘起掩柴门。

井沸曾惊龙王梦,犬吠难留故园春。

赤地千里余残雪,白骨堆中认旧痕。

三年余震摇未歇,疫与饥寒逐人奔。

犹记爹护炕前影,鞋冷娘踪何处寻?

百年风过堰塞湖,残柳犹指裂石根。

碑上数字凝血泪,长使来人敬苍旻。

——岳兴文 写于2025年8月12日 榆中县

新时代西部融媒中心 发布

编 辑:瀚 文 编 审:白忠辉

来源:西部快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