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泉城,果香漫野。在济南的乡间地头,一颗颗饱满的果实、一串串诱人的鲜果,正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从智能大棚里的精准调控,到小庭院与大市场的巧妙链接;从种子“中国芯”的科技攻坚,到“枝头直达舌尖”的渠道革新,特色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激活济南
盛夏泉城,果香漫野。在济南的乡间地头,一颗颗饱满的果实、一串串诱人的鲜果,正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从智能大棚里的精准调控,到小庭院与大市场的巧妙链接;从种子“中国芯”的科技攻坚,到“枝头直达舌尖”的渠道革新,特色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激活济南乡村振兴的“甜蜜密码”,铺展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动人画卷。
科技赋能
智慧农业让“甜蜜”生长更高效
在长清区张夏街道金庄村的无花果种植大棚里,科技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种植户操作手机APP就能将大棚定时卷帘、温度调节等信息连到云端,通过遥控操作控制进风口、随起随关,实现智能数据整合、全天候管理。种植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环境调控,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遇到突发状况时,还能通过电话、微信、视频会议等多种渠道向技术专家线上问询,确保每一颗“糖包子”般的无花果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而在钢城区颜庄街道澜头村,一场关于农业“中国芯”的攻坚正在进行。爱果农场负责人董永泽站在番茄育苗棚里坚定地说:“我们致力于解决种子的三大核心问题——让种植户‘好种’、经销商‘好卖’、消费者‘好吃’。”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芯”番茄种源基地及筛选基地、功能性番茄深加工产业展示基地、海南特有品种番茄育种种植及推广基地,这里已筛选出特色水果番茄210种,年产量超50万斤。他俯身摘下一颗番茄,“番茄不用农药,摘下来就能吃。”其中“牧心”“火山”“铁球”等品种凭借独特风味和抗病性,成为市场宠儿。多款产品走进了盒马鲜生、阿里数字农业、百果园等优质销售渠道,还出口俄罗斯等国家,真正实现小山村里的“中国芯”番茄走向世界。
科技之火同样在长清区万德街道孙东村富锶生态园里燃烧。投资人娄震岳说:“我们的桃子都是用含锶的矿泉水浇灌,甜度能到15%以上,大果能长到500克!”通过打造"喝矿泉水长大的桃"这一独特IP,生态园建立起6个固定微信社群,锁定近千名高端客户。2025年6月17日开团当日,订单量就超1500公斤。“有好多回头客,每年都等着6月18日开园,说咱们的桃有玫瑰香。”娄震岳说。在种植方式上,他坚持土地深翻后铺牛粪,以炒熟的大豆作肥料,除草全靠人工,让生态种植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面对品种单一的难题,娄震岳近两年陆续引入蟠桃、雪桃等品种,实现不同品种错峰成熟,延长采收期。循着这条充满希望的新“锶”路,孙东村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旺、村民富”的丘陵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新路径。
产业融合
全链升级让“甜蜜”价值更绵长
在莱芜区寨里镇桑园公社,占地200多亩的桑葚产业园里,游客周雨褀惊喜地分享道:“今天不仅摘到了新鲜的桑葚,还见识了精美的蚕丝制品。”总经理安丰刚介绍,桑葚产业园通过“研学观光+深加工”模式,去年仅蚕丝被、桑叶茶、桑葚酒、桑芽礼盒、桑葚干红等系列产品销售额就突破890万元。近年来,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依托“桑园公社”品牌,构建“立体种养—加工—文旅”全产业链。引进高产桑树品种,年养蚕8000张、产鲜茧480吨;开发桑葚酒、霜桑茶等衍生产品,年销蚕丝被超5000床;打造青禾民宿、桑蚕丝绸文化科教体验馆等场景,年接待研学游客1.5万人次。今年的桑蚕产业生态体验季,在保留桑蚕观察、桑葚采摘等传统项目基础上,增设桑蚕特色产品品鉴区、农产品展销区、非遗展示体验区,构建起沉浸式文旅体验闭环,让游客能沉浸式感受桑蚕文化的魅力。
张夏街道的探索则充满了诗意。金庄村党委书记金树贞带领村民将无花果产业与庭院经济创新融合,“我们成功研制了无花果酵素、果干、果酱、果酒等产品,借小院流量提升无花果含金量。”金树贞说。张夏街道打造的“豆瓣小院”以青砖灰瓦泥墙的传统民居风格,营造出“推窗见绿、移步换景”的田园意境;“如你所院”“一方小院”等6处网红庭院串联起休闲乡村游。这些小院主推围炉煮茶、休闲饮食项目,让城市游客真正体验“推门见山、入园摘果”的田园生活,形成微庭院撬动水果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南部山区锦绣川办事处艾家村将传统种植与庭院经济相结合,把“方寸地”变成“增收园”。艾家村党支部书记艾明琳介绍:“自2010年起,我们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葡萄种植。”如今全村家家户户种植“摩尔多瓦”“阳光玫瑰”“巨峰”等品种,每户年增收3000余元。村民杨玉合家中,“美人指”“蓝宝石”“摩尔多瓦”等葡萄挂满枝头,他说:“我种植葡萄10多年了,预计今年能产400多公斤,收入7000余元。”
渠道更新
多元通路让“甜蜜”抵达更远方
在钢城区汶源街道霞峰村,电商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正用卡尺严格筛选鲜桃。“直径必须在70毫米以上,色泽要金黄红润,甜度得12度以上。”霞峰村党支部书记于天生介绍,他们对包装进行了升级,采用印有“霞峰鲜桃”字样,且有防震设计的精美礼盒,并放入印有联系方式的售后服务卡,让客户买得放心。通过与快递公司深度合作,省内的订单第二天就能送达,省外3天左右送达。严苛的标准换来市场认可,于天生介绍,今年村里桃子销量比去年多了不止一倍。
钢城区艾山街道中施家峪村,则开辟了社区团购新赛道。一大早,果农徐吉英就在自家的桃园里忙碌起来,她说:“我们加入了社区团购群,上午摘完下午马上送过去!”果农们采用了“当日采摘、当日配送”的模式,每天早上根据前一天的订单进行采摘,然后集中运到村里的分拣点进行打包,中午由村里的配送人员送到各社区的自提点。每天的订单量在200公斤左右。“我们村的鲜桃在社区里特别受欢迎,很多居民都是回头客。”徐吉英说。这种从枝头直达社区的供应链,既保障了鲜桃品质,又让市民享受到实惠价格。
长清区万德街道孙东村富锶生态园的娄震岳通过“生长直播”留住客户。在桃子生长的各个阶段,娄震岳都会及时在线上向客户反馈剪枝、开花、施肥、结果等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营销,让他的产品通过每日优鲜、华联超市等渠道销往全国。张夏街道的金庄村则主动出击,上门联系农批市场、天猫、盒马鲜生等平台,寄送样果、寻求合作,并创新设计“一果千朵蕊,无花胜有花”的品牌标语,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销路。
富民强村
产业造血让“甜蜜”底色更温暖
平阴县孝直镇泊头村通过特色种植让集体经济强筋健骨。今年,泊头村已建成4座高标准种植大棚,采用羊肚菌、网纹瓜、西红柿轮作的种植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大棚的闲置问题,还提高了作物的品质与产量,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在莱芜区和庄镇张家台村,油蟠桃产业每年剪枝、套袋及采摘时节,会吸纳周边30多位村民就业,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万元到2万元。“桃园今年进入丰果期,预计年产2.3万公斤。”张家台村党支部书记王联权说。为了进一步延长油蟠桃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合作社还计划建冷库,实现错峰销售,同时打算探索发展桃罐头等加工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钢城区南部新城大上峪村的巴梨丰收场景,更是生动诠释了产业富民的内涵。村口的交易市场上,来自青岛、北京、沈阳等地的客商排成长龙。“今年的巴梨收成特别好,价格也不错。”村民王士贵看着手机转账信息干劲十足。来自青岛的客商王先生坦言:“大上峪村的沙土地、富硒水种出来的巴梨果形、口感和品质都是上乘的。”由于品质突出,还未进入膨果期,村里的巴梨就被预订一空。大上峪村党支部书记陈树兵对此充满信心,“我们将持续在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农旅深度融合上下功夫,让村里的甜蜜事业一年四季都充满活力!”
“农业发展,一个是慢,一个是难,但只要做好了,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娄震岳在蜜桃园中的感慨,道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坚韧与希望。在济南的广袤乡野,科技赋能的智慧之光、产业融合的创新之路、渠道焕新的活力之源,正共同编织着越来越清晰的“甜蜜密码”。
在这条充满希望的振兴之路上,每一颗果实都承载着农民增收的期盼,每一寸土地都激荡着产业兴旺的脉动。当特色产业成为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当好山好水好土真正化为聚宝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济南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开来,甜入人心。
来源:舜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