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1942年以后,虽然我们在军事上取得了反“扫荡”战争的胜利,同国民党军队的关系经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也得到改善,根据地的面积扩大,在建党、建政、建军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难的境地。
(四)太岳区的群众工作
进入1942年以后,虽然我们在军事上取得了反“扫荡”战争的胜利,同国民党军队的关系经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也得到改善,根据地的面积扩大,在建党、建政、建军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难的境地。
1942年2月,太岳区经历了敌人第五次残酷的“扫荡”,人力、物力、财力都受到巨大损失。全区一般村庄人口损失14.9%;畜力损失也很严重,最严重的沁源赵寨与韩洪沟,损失竟达91. 5%;粮食方面,绵上全县损失23828石,韩洪沟不及300人的村庄,损失达592石,中峪店无粮户占35%。根据地内春荒、夏荒空前严重,群众情绪低落。我们深深感到,只有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帮助群众克服面临的极端困难,才能渡过根据地所遇到的严重危机。
1942年1月28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2月4日,又发出《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指出:中央决定的“基本精神是先要能够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如果不能起来,则一切无从说起。在群众真正发动起来后,又要让地主能够生存下去。”
中央的指示传达到太岳区时,邓小平同志正在这里视察。
3月30日,他在听取了太岳军政党委员会的汇报后,明确指出:太岳区1942年的中心工作有两项,一是群众工作,二是财经工作。关于群众工作,小平同志指出:今年的出发点是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开展真正的群众运动,通过群众运动与群众斗争来改造党的支部、改造群众团体。根据小平同志的提议,会后派出了以安子文为团长,由太岳区党政军民各界150人组成的检查团,分赴沁县、沁源、屯留三县,运用群众工作的方式,反对并克服行政命令的办法,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工作团从4月开始,一直工作到10月日本侵略军发起“扫荡”时为止。
1942年10月20日,刘少奇同志在太岳区向我们介绍了华中根据地发动群众的经验,并针对太岳实际,作了重要指示。他说:经过武装斗争,开辟和建立了根据地,建立了政权,就要巩固根据地。巩固根据地的中心一环,就是广泛深入地发动、组织并教育基本群众,以提高其觉悟。只有把基本群众极大地发动起来,政权、财经、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一切工作才能更有基础。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
中央的决定和刘少奇、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使我们对建设抗日革命根据地的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回顾历史,我深感对创建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规律认识之不易。有些今天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事情,当时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始能学会。由此我想到一个间题,就是在总结前人的工作时,要避免用今天的“智慧”来责备前人。“吃一堑,长一智”,我们的许多智慧都是经过先前的“吃一堑”才得来的。但是在要求自己的时候,正因其艰难,才更应该增加认识规律的自觉性,以求少走弯路,缩短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经验也好,智慧也好,都是逐渐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人类的智慧与经验之灯塔,总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世代的更替,而愈来愈光芒四射的。前人为取得某些方面的经验与智慧,曾付出过的代价,吃过的苦头,今人总结了,就变成了自己的财富,在这些方面就可以少付或不付代价,少吃或不吃苦头了。这也是包括在常言说的“前人栽树,今人乘凉”之内的。正因为有了前人之苦,才有今人之福。但是,今人也要努力探索新的东西,努力认识前人尚未认识的必然王国,这中间又会付出一些新的代价,又会吃一些新的苦头。而我们的后人总结了,他们在这些方面又可以少付或不付代价,少吃或不吃苦头了。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人类就是这样愈来愈聪明起来的,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就是这样愈来愈达到新的更高的阶段的.所以,我们在总结和继承前人(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时,应多一些尊敬之情和虚心学习之意。而我们对于后人,则应多给他们留下一些前驱之绩和启迪之资,不因后人必将后来居上,而降低自己的奋发努力。这也算是我自己的一点人生经验和历史认识吧。
抗战开始以后,我们在太岳地区对群众工作是很重视的,曾经颁布了减租法令,派人下去,以二沁(沁县、沁源县)为中心,发动群众,改善了群众生活,建立了政权,发展了决死队、游击队。1938年初,中央政治局十二月会议的精神传达到晋东南以后,批评我们是“抓一把”,过“左”,要求军不管民、民不管军,使群众工作受到了影响。
1939年夏,我从秋林回来以后,积极准备应付阎锡山的反共进攻,群众工作有了新的发动。但是,十二月事变以后,又一度发生“左”的倾向,引起秩序混乱。黎城会议后克服了混乱,有其明显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主要是忽视了发动群众,在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给群众“泼了冷水”,错过了发动群众的良好时机。所以出现这些曲折,有领导上和客观环境两方面的原因,但是主要还是由于对发动群众是巩固根据地的中心一环、而发动群众的关键又是减租减息这一观点仍然不清楚。 1942年春季以后,我们开始抓住了发动群众这个中心,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从减租减息着手,减轻群众对地主的负担。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和《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1942年4月初,春耕检查团在沁县、沁源、屯留三县推动减租减息。取得经验以后,7月,太岳区农救总会制定了《土地斗争纲领》,要求“彻底实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在此前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由杨秀41薄一波、戎子和联署签发了《关于减租工作指示》(1942年10月17日)、《减租清债办法》等文件。9月1日,我对《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的谈话指出:在抗战初期,我们曾经发动人民参战,组织了上万人的决死队,人民杭日情绪高涨,可是我们当时对群众切身的经济利益照顾不够。今年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提出后,我们才开始转变。各界人士对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决定,都非常重视,贫穷的人自然拥护,有钱有地的人也认为财权地权在法律上有了保障。最近,行署、各救会和军队,特组织了一个大工作团,下乡去重新调查过去减租减息的实况,并重新推动这一运动。
1942年12月21日,太岳区党委在安泽县桑曲村召开群众工作会议。会前春耕检查团集中总结工作,向区党委作了汇报。我在会上作《太岳杭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的总结报告》,总结岳北五年来(特别是1942年一年间)群众运动的情况及经验教训,讲了减租减息发动群众中的政策和策略问题,要求把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我强调:在群众发动起来以后,我们工作中曾发生过一些“左”倾现象,如何正确纠正,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既要支持群众的积极性,不能拨冷水,又要防止干部在工作中犯“左”的错误。1943年5月2日,我又和聂真在《就减租减息问题给顾大川同志的信》里指出:“我们各地许多干部,还不了解过‘左’过右的现象,都是有利于顽固分子,不利于进步势力的,但目前主要是‘左’的现象多。”我们实行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既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又照顾了地主的利益。在减租减息以后,人民生产情绪高涨,保证了军粮民食;人民积极地参加政府领导的各项工作,参加民兵,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大大地活跃起来了。
第二,从实行精兵简政着手,减轻人民对政府的负担。“精兵简政”这条政策,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后来被党中央采纳,毛主席称它是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当时,在北方局和太行分局的直接领导下,晋冀鲁豫根据地所属的太行、太岳、冀南、晋豫几个地区都认真贯彻了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的要求。简政,就是减轻人民负担,紧缩行政机构,健全工作制度,提高行政效率;精兵,就是削减非战斗冗员,裁汰骄枝机构,提高部队质量,增强战斗实力,同时发展不脱产的民兵,培养民兵的战斗力,以坚持敌后抗日战争。规定军、政、民脱产人员,以不超过2%为宜。据1943年夏季的统计,太岳区党政军民脱产人数,在头一次精简后,仍占巩固的根据地人口总数的2.8% 1942年与1941年相比,全区人民的负担减少了108.47万元,公粮减少了54620石。
1942年9月7日,毛主席在为《解放日报》起草的一篇社论中,表扬了晋冀鲁豫边区的精兵简政工作。社论说:“自从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这个政策以来,许多抗日根据地的党,都依照中央的指示,筹划和进行了这项工作。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880页)毛主席的表扬,使我们深受鼓舞,但也自知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根据地的困难还未摆脱。秋后,又遇到新的灾荒。在太行分局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于当年秋到次年春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精简,结果脱产人数减到占人口总数的2%,日子好过些了。1948年,我记得在西柏坡向朱德、周恩来同志谈起解放区精兵简政的情况和问题时,曾经这样说过:多年的经验证明,一百个人养一个脱产人员最好,可以过比较宽裕的日子;养两个人,日子还可以过得去;养三个人,就不行了,就必须来一次精兵简政。他们两位同意我这个看法。周恩来同志还说:“我们进了城,也要宣传精兵简政。”
第三,从发展根据地的生产事业着手,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从1942年秋后到1943年春播期间,太岳全区共开垦荒地7500亩,开渠1150里,变早田为水田1000顷,每亩增收粮食3斗,合计3万石。经过减租减息以后,在减轻负担的政策的刺激和鼓励下,1943年群众的生产情绪又有了新的高涨。我们还发展了蚕丝、铁、锌、纺织、油坊、粉坊、运输等业的合作社,吸收社员达几万人之多,资金在100万元以上。我们要求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采取切实的步骤,改善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这样,就把群众更紧密地团结到党和决死队的周围。沁源的群众说:“决死队为我们把心都操碎了,我们死也愿意同他一道死!"1943年,我在总结太岳根据地的经验时指出:“我们与群众密切结合,坚持了对敌斗争,坚持了统一战线,实行了民主政治,改善了人民生活。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团结各阶层坚持着抗日根据地的。”
当时,通过学习中央的决定和刘少奇、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结合太岳区五年来群众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我在《太岳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的报告以及其他文章中,主要得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认识:
(一)在我军打开局面以后,巩固根据地的中心一环就是深入发动群众。群众发动得好,兵员补充,后勤工作,军工建设,政权改造,一切均不成问题。群众发动起来,我们就有了一切,否则一切无从说起。可以说,这就是根据地发展的规律。
(二)我们进行的民族革命战争即抗日战争,基本上是一个农民战争。如果不能够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领导他们参加抗日战争,那么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就会是一句空话。
(三)发动农民群众的办法,因时因地有多种,主要包括:实行减租减息,实行精兵简政,发展生产事业,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等。其中减租减息,又是发动农民群众的关键。
(四)群众普遍深入发动起来的标准应该是:(1)每个村普遍实行了减租减息,而且是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来进行的;(2)普遍地组织起农会和其他的群众团体(如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相信这些组织,并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组织;(3)提高了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使群众的斗争有利于抗战、团结和进步,使统一战线中的统一性和独立性、使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很好地一致起来。
(五)在发动群众时,要善于掌握群众运动的规律。要从农村的特点出发,抓住一个中心县、中心区,有基点地先试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铺开,由点到面,不一哄而起,不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从局部的日常斗争开始,提高到减租减息斗争。群众运动是逐渐升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要通过群众运动来发现和锻炼干部,要在群众运动过程中建党、发展党、巩固党,并改造旧政权,使之成为抗日的人民民主政权。
(六)减租减息为抗日战争所必需,但封建及其他旧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要取得减租减息的胜利,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深入群众,讲历史,讲道理,从思想上把群众发动起来,做到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而不是包办代替,握苗助长。
(七)在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中要讲究策略,斗理、斗力、斗法。既要反对右倾,又要防止“左”倾,做到:斗,不要斗到阶级分化、破裂,不要斗到超过法令所允许的范围,不要采用法令所不允许的斗争手段;让步,不要让到失掉立场,让到群众发动不起来,得不到应得的利益。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左”倾现象,纠正时要注意不要给群众泼冷水。纠正工作做得好,可以使工作前进一大步,否则就会大大后退一步。还要对群众“左”倾和脱离群众的干部“左”倾加以原则上的区别。群众一时“左”倾是容易纠正的,而领导上犯了“左”倾,即是方针性的“左”,会给工作带来更严重的损害。纠正后一种“左”倾时,也要讲道理、讲利害,妥善处理,做到既能改正错误,又可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把工农小资产阶级提高到掌握政权的地位,为此,在抗日战争中,必须把封建势力及其他旧势力削弱一下(不是消灭),使农民卖际上占有优势。只有使农民的觉悟提高,农民才能自觉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地主联合,这才是真正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承认统一战线和发动农民群众的斗争的一致性,做到既有斗争,又有联合,正确处理群众运动每个阶段中团结和斗争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那种把统一战线和群众斗争对立起来,认为要巩固统一战线就不能发动群众,或者认为发动群众就可以不要统一战线的右的和“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太岳区群众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我们度过黎明前的黑暗创造了条件。我们从中进一步认识到,军队是骨干,群众是血肉,在党的领导下,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是头等重要的任务,是最大的胜利。1942年11月到1945年4月,长达两年半之久的沁源围困战的辉煌胜利,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的说明。
(五)沁浪圈困战
1942年10月,日本侵略军向太岳、太南地区发动了
长达三个月的“全山西秋季剿共作战”。敌人在大规模进
攻被我击退以后,在沁源县城和二沁(沁源至沁县)大道
上,留下了精锐部队,在沁源县城西山坡上插上“山岳期
共实验区”的木牌,妄图控制根据地的腹心地区,用“腹内
开花”、“分割蚕食”的战术,用屠杀与怀柔相结合的手段,
征服沁源人民,进而摧毁太岳解放区。
来源:白马茶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