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值李培生、胡晓春收到总书记回信三周年之际,央广网记者重访两人。探访三年来,他们如何牢记嘱托、坚守平凡岗位,以实际行动诠释“好人”风范,让榜样的“光和热”持续照亮、温暖身边人;同时,聚焦黄山风景区如何以回信精神为指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编者按:
2022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
李培生、胡晓春在黄山风景区分别从事环卫保洁和迎客松守护工作,2012年和2021年先后入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时值李培生、胡晓春收到总书记回信三周年之际,央广网记者重访两人。探访三年来,他们如何牢记嘱托、坚守平凡岗位,以实际行动诠释“好人”风范,让榜样的“光和热”持续照亮、温暖身边人;同时,聚焦黄山风景区如何以回信精神为指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黄山迎客松 (央广网发 蔡季安 摄)
央广网黄山8月13日消息(记者 周然 见习记者 刘浩)工作28年,放绳高度相当于攀爬200座珠峰;守松14年,写下160万字《迎客松日记》。在黄山,悬崖“扫地僧”李培生与“守松人”胡晓春,连同无数默默坚守的工作人员,用日复一日的平凡付出,丈量着山崖的险峻,雕刻着松枝的岁月,更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纯净。
“攀爬了200座珠穆朗玛峰”
——“在悬崖上捡垃圾,不害怕吗?”
——“怕,但是干久了,就不怕了。”
李培生被网友称为悬崖上的“扫地僧”,对于这个称呼,他欣然接受。“浓缩了网友对这份工作的敬意。”
近日,央广网记者登上黄山,见到李培生,黝黑的脸庞,身着黄绿相间的工服,正在整理绳索。
李培生在黄山干了28年。“扫地僧”是近两年网友赋予他的绰号,他所属的工种名称实际为放绳工。顾名思义,从崖上放绳,一人身系绳索,缓缓放至崖下,捡拾垃圾或者游客遗落的其他物品。
李培生就是那个系着绳索悬在崖壁上的人。
李培生进行放绳作业 (央广网发 蔡季安 摄)
李培生告诉记者,第一次放绳作业至今令他难忘:十几层楼高的垂直悬崖直溜而下,重重地摆撞到崖壁凸起的石头上,整个人疼得发蒙。
“踩空悬荡、擦伤是家常便饭。然而,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作业,放绳下崖也就习以为常了。”有媒体为李培生粗略统计,以前每天放绳数十次,到近两年每天放绳三至四次,单次放绳高度常达80多米。算下来,二十多年累计的放绳高度,已相当于攀爬了200座珠穆朗玛峰。
今年52岁的王年丰是李培生的搭档,三年前加入到放绳工队伍,他主要负责在上方固定绳索、疏导游客,偶尔也会下崖作业。与李培生共事三年来,王年丰深感其责任意识之强。他告诉记者,李培生若发现山上有塑料袋等垃圾,即便因距离等情况一时无法清理,也会想方设法将其捡走。有一次山上下大雨,悬崖下的密林处被风吹落一件废弃雨衣,虽然不在游客途经的区域,但等雨势稍小,李培生便带着同事借助钓竿等工具,最终将其清理干净。
李培生(左一)和王年丰(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浩 摄)
160多万字《迎客松日记》
比李培生小6岁的胡晓春是黄山迎客松“守松人”,他曾是与李培生住在上下铺的室友。
黄山管理部门从1981年起设立“守松人”岗位,用以专职守护“国宝”迎客松,到胡晓春已是第十九任。
在迎客松不远处,有个约6平米的小屋,那是“守松人”的工作室。
通过组织培养、选拔、考核,胡晓春自2011年6月起正式担任“守松人”。
谈到守松工作,胡晓春最大的感触是白天热闹,晚上寂寥。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守松那几年,日子最难熬、最困惑、最无助。
胡晓春(右一)接受记者采访 (央广网发 秦中阳 摄)
2012年8月,受强台风海葵影响,黄山遭遇大风和强降雨。胡晓春记得当时的平均风力7至8级,阵风达到11至12级,人走路都很困难。那一次,迎客松的枝条摆幅很大。为了守护千年古松的安全,胡晓春和同事在腰上捆上安全绳,攀爬上树做紧急加固处理。“我们顶着狂风骤雨,终于成功为迎客松拉上防风拉纤。”
在胡晓春和同事的努力下,迎客松平稳度过强风暴雨,胡晓春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任务之重。
守松人胡晓春(央广网发 蔡季安 摄)
“守松人的工作就是要耐得住繁琐和枯燥。”胡晓春每天早上6点半就要起床巡检,白天他驻守在岗动态开展巡护巡检,测量枝叶长度、枝干倾斜度,查看树皮健康程度、土壤干湿度,同时检查支撑杆的情况,记录各项数据。如果遇到恶劣天气,还需要加密巡护频次。每天晚上10点左右,巡护工作结束,他要写一篇《迎客松日记》,到现在,已经记录了96本160多万字。
黄山风光(央广网发 蔡季安 摄)
“好人现象”涵养文明沃土
除了李培生、胡晓春,黄山山上还涌现出众多爱岗敬业的模范标兵。山路保洁员周全治,公厕管理员叶啟玲、叶素萍夫妇,垃圾转运员蒋向阳等等。周全治每日清晨5点上岗,清理步道垃圾;夜晚巡查更换路灯,保障夜间山路安全。他运用“一粗、二细、三扫、四找”口诀和“人多我捡、人少我扫”方法,守护山路洁净。叶啟玲、叶素萍夫妇在黄山风景区北海中路公厕负责卫生23年,游客称赞“公厕比家里的还干净”是他们最大的欣慰。蒋向阳作为西海环卫所骨干,他在索道站台巧妙运用“时间差工作法”,高效调度垃圾转运。他联动索道预判客流,确保极端天气下垃圾“日产日清”,并坚持完成垃圾桶套袋、路灯故障排查等收尾工作,筑牢安全防线。
今年3月,黄山厕管员曹理知拾到价值3万多元的金手镯,第一时间上交并婉拒失主酬谢;6月,该景区多部门联动15天为江苏游客寻回遗失的旅途打卡本;7月,黄山风景区员工吴根义在下班途中与综治队员陈勇、柯志胜紧急施救,用心肺复苏和AED成功挽救突发心脏疾病的山东游客生命。这些在黄山上工作的劳动者,在“好人”精神的涵养下,坚守岗位,以敬业奉献守护着黄山。
据统计,黄山风景区目前汇聚了全国道德模范2人,“中国好人”2人,安徽好人1人,省级学雷锋标兵1人,市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13组14人;全国劳模4人,省级劳模10人,市级劳模19人。
他们爱岗敬业,在绝壁间、游道上、山谷里,在游人看不到的地方,用双手和汗水守护黄山洁净,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黄山之巅落地生根,于平凡中铸就非凡。
黄山奇石(央广网发 蔡季安 摄)
“全山”的文明攀登
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两位“中国好人”所在单位到景区保护管理发展各条战线,从黄山脚下到迎客松畔,景区广大干部员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始终牢记“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的殷殷嘱托,坚定“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的奋斗理念。景区将李培生、胡晓春等身边先进典型的事迹纳入员工培训课程内容,建立“名师带徒”机制,让榜样的经验与精神得以传承。三年来,“好人”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向心力,“人人争当新时代‘迎客松’”的氛围日益浓厚。
黄山风景区守护绿水青山,对以迎客松为代表的景区137株古树名木,实现“一树一批人、一树一对策”的系统化、科学化管护;建设“以水灭火”和智慧化防火系统,实现无人机森林防火应用,已连续45年无森林火灾。该景区相继入选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获评“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最佳案例”,成为全国首个山岳型“零碳景区”。
黄山百丈泉(央广网发 蔡季安 摄)
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吕正兵评价说,黄山将精神文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塑造了“景美人更美”的独特气质。
吕正兵表示,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雪闻名于世,是自然界鬼斧神工铸就的自然景观高峰。游客不仅为绝顶风光所震撼,更为这里无处不在的凡人微光所温暖。“这,正是新时代黄山最动人的风景。”
“工作28年,我亲眼见证了游客多了,山上的垃圾反而少了,环境更美了,这正是我们每一位黄山守护者内心最大的幸福源泉。”李培生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黄山得到了最生动的实践。
来源:安徽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