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笔雕琼 神墨镂月——潘文良大写意荷韵赏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3 10:56 2

摘要:华夏丹青,源远流长,而荷之一物,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寄情言志的永恒主题。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亭亭玉立的风姿,暗合君子修身之德,故历代名家挥毫写韵,为画苑留下无数瑰宝。今观潘文良先生大写意荷作,如临万顷荷塘,墨韵流转间逸气盈袖,神工暗藏,诚如“逸笔雕琼,神墨镂月”

华夏丹青,源远流长,而荷之一物,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寄情言志的永恒主题。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亭亭玉立的风姿,暗合君子修身之德,故历代名家挥毫写韵,为画苑留下无数瑰宝。今观潘文良先生大写意荷作,如临万顷荷塘,墨韵流转间逸气盈袖,神工暗藏,诚如“逸笔雕琼,神墨镂月”,令人抚卷长吟,击节叹赏。

潘文良,号独乐峰,别署乐峰,又号颠石,1971年生于福建泉州。身为一级美术师,他兼具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多重身份,更执掌北京独乐峰书画院,受聘为法国书画家联合总会顾问,其艺术造诣早已跨越地域,声播中外。其作品屡入人民大会堂等重要殿堂,为藏家所珍,足见其艺术分量。此次五十幅写意荷韵,皆是其艺术生涯的心血结晶,熔铸着对自然的体悟与对人生的哲思,观者展卷,便能窥见他胸中丘壑与笔底波澜。

论其笔墨之妙,深得写意画“以形写神”的精髓。写意之道,不在工细摹形,而在逸笔传韵。潘文良勾勒荷瓣,运笔如惊鸿游龙,时而疾如骤雨,笔锋扫过绢素,留下飞白如荷茎凝露;时而缓似流云,墨色在纸上渐次晕染,恰似荷叶承风,舒展自如。轻重顿挫之间,无不暗合自然之理。寥寥数笔,便将荷瓣柔若无骨、欲绽还羞之态,尽现于素绢之上。看似随意挥洒的笔触,实则暗藏千钧功力,每一线条都精准捕捉着荷的神韵——那是清晨带露的娇弱,是正午向阳的舒展,是暮色中微敛的从容。非有数十载临池不辍的积淀,断难有此笔随意转、意到笔随的境界。

若言构图之巧,先生更是匠心独运,于尺幅之间营造万千气象。他打破传统荷画的窠臼,不落俗套,将“疏密、虚实、开合”之理信手拈来,运用裕如。或取特写,绘孤荷一朵,于大片留白中亭亭而立,四周不着一墨,却似有无边清塘环绕,观者目光尽聚于粉蕊凝香之处,细品那份“一花一世界”的静谧;或作全景,绘荷叶田田,荷花点点,蜻蜓掠水留痕,游鱼戏波生纹,满纸生机盎然,如闻荷塘蛙鸣,似见清风拂叶。有一帧作品尤为精妙:下方左侧荷叶繁茂,墨色浓重如积翠,密不透风;右侧上方则大片留白,仅绘一含苞之荷、一栖荷蜻蜓,疏可走马。疏密相映间,虚与实相生,顿生空灵悠远之趣,引人遐思——那留白处,是天光云影,是清风徐来,是观者心中的无限天地。

然先生之画,非独技法精妙而已,更寄寓着深厚的情思与文化的精髓。荷在中国文化中,从来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高洁、坚贞、淡泊的象征。潘文良笔下的荷,姿态万千,却各有深意:初绽的蓓蕾,如处子怀春,花瓣微启,似藏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生机,那是生命初始的希望;盛开的荷花,如佳人展颜,层层花瓣舒展自如,蕊心一点嫣红,尽显自信从容,那是生命盛放的坦荡;即便是残荷,欹斜的茎秆、半卷的叶片,也不似萧瑟,反倒如高士临风,风骨犹存,暗含着对生命轮回的哲思——枯萎不是终结,而是孕育新生的开始。每一幅画,都是他心灵的写照,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尽数倾注于笔墨之间。于喧嚣尘世中,观者展卷,便如步入一片清凉荷塘,暑气顿消,俗虑涤荡,唯有满心澄澈。

更难得的是,先生于传统与创新之间,把握得恰到好处。他深研水墨写意古法,从徐渭的狂放、八大山人的冷逸、吴昌硕的厚重中汲取养分,承续着文人画的雅韵;又不困于古法,融入现代审美的意趣。古之荷画,多以黑白为宗,追求水墨氤氲之韵,虽清雅却难免单调。潘文良则大胆用色,于墨色之中略施淡彩:以胭脂染荷瓣,色泽娇而不艳,如朝露映霞,既存水墨的素雅,又添几分鲜活;以石绿、花青点染荷叶,浓淡相叠,层次丰富,更显荷塘的生机——嫩叶是浅碧,老叶带墨青,叶脉处留一丝飞白,便似阳光穿透叶片的斑驳。这般创新,绝非离经叛道,而是古意新声,让传统技法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既合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又契合当代观者的心灵趣向。

品潘文良先生大写意荷韵之作,笔精墨妙,情韵深致,传统与创新相融,技法与哲思并茂。他以逸笔写荷之神韵,用神墨绘塘之清幽,于水墨丹青间,奏响一曲曲清雅脱俗的自然乐章。这不仅是水墨荷画的典范,更是中国绘画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见证。当我们凝视这些画作,看到的不仅是荷叶荷花,更是一位艺术家对美的执着、对道的追求——那荷的高洁,恰是他艺术品格的写照;那笔墨的灵动,正是他生命情怀的流淌。

来源:顺心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