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码,以科技力量守护万顷良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3 11:20 2

摘要:2024年11月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行耕地保护“一码通”平台,以“一村一码”实现土地性质“一码查询”、违法行为“一码举报”,推动耕地保护从“监管端被动防控”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为守牢耕地红线筑起一道科技赋能的立体防护网。

耕地保护,一头连着国家粮食安全,一头系着万家烟火生计。

2024年11月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行耕地保护“一码通”平台,以“一村一码”实现土地性质“一码查询”、违法行为“一码举报”,推动耕地保护从“监管端被动防控”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为守牢耕地红线筑起一道科技赋能的立体防护网。

这条从“被动监管”到“主动共治”的新路径,已在我市全面实施。截至2025年7月底,耕地保护“一码通”已覆盖全市107个涉农乡镇(街道)、1791个行政村。小小二维码,成为田间地头默默值守的“耕地卫士”,让每寸土地都得到更坚实的守护。

数字赋能,“一村一码”智慧监管

耕地保护“一码通”平台依托二维码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为每个村量身定制专属的“二维码”,这个小小的二维码整合政策宣传、数据展示、用地监管、违法举报等功能,群众扫码即可清晰掌握本村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政策法规、用地审批流程等信息,同步可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专题图层,快速判断建房、挖塘、种树等行为是否越线,避免因不懂政策、不明地类导致的盲目违法,做到“按图种地、依规用地”,耕地保护责任从模糊化变为具体化,从村干部的事变成全村人的事,实现村村可查、户户知晓全覆盖。

同时,“一码通”平台支持电话举报与在线举报两种渠道,群众发现违法用地行为,可实时上传现场照片精准反映问题,后台由专人负责,通过“接收—分流—核查—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机制,确保违法线索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如今,天上遥感监测、地上扫码监管、干部群众参与的立体防护网在我市全面铺开,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实现露头就打、无处遁形。

共治共管,多方协同共护良田

耕地保护“一码通”平台上线运行以来,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耕地保护工作呈现多维度提升。

政策透明度显著提升。打破信息壁垒,群众对用地政策的知晓率大幅提高,因不知情导致的违法用地行为明显减少,从源头降低了违法风险。

监管精准度持续增强。借助群众举报和数据比对,违法用地问题发现时效提升,整改周期缩短,形成早发现、早制止的快速响应机制,基层监管效能得到质的提升。

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构建干部依图管地、群众看图护地的共治模式,形成人人关心耕地、主动守护红线的浓厚氛围。

2024年,全市卫片违法图斑整改审核通过率位列全省第一,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比例降至0.25%,再创历史新低。

拓展延伸,从守牢红线到服务乡村振兴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守住耕地红线,更要让土地在保护中焕发新活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进一步拓展耕地保护“一码通”平台应用场景与服务效能,以“全要素覆盖、全流程赋能”为方向,推动平台功能向宅基地规范管理、设施农用地精准监管、临时用地高效审批等乡村用地全领域延伸,同步整合乡村建设用地布局、村庄规划成果等核心数据,构建“一码集成、多域联动”的乡村土地智慧管理体系。

未来,扫码不仅能护耕地,还能查宅基地政策、看村庄规划,既持续筑牢耕地保护红线,又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为乡村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等提供更高效的自然资源服务保障,推动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进、提质增效。

如今,行走在我市的村头田埂,扫码查信息、随手报问题已成为干群共识。这个小小的二维码,正以科技的力量守护着万亩良田,书写着新时代耕地保护的“焦作答卷”。

记者 张 苗

本文来自【焦作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