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浪潮滚滚向前、文化传承备受瞩目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AI与数字技术为传统非遗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已然成为各界人士极为关注的话题。7月2日至5日,安徽财经大学“AI+数字非遗”校级重点团队“淮砚青研队”怀揣着热忱与使命奔赴淮南,开启了一场以“AI与数字技术
在科技浪潮滚滚向前、文化传承备受瞩目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AI与数字技术为传统非遗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已然成为各界人士极为关注的话题。7月2日至5日,安徽财经大学“AI+数字非遗”校级重点团队“淮砚青研队”怀揣着热忱与使命奔赴淮南,开启了一场以“AI与数字技术赋能淮南紫金砚非遗工艺”为主题的调研之旅,旨在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可行路径,为传统非遗注入新活力,推动紫金砚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持续发展。
初窥文化,问卷启思
团队成员首站抵达淮南市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丰富历史文物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淮南这座城市千年的文化脉络。尽管馆内并未展出团队重点研究的紫金砚,但这次文化之旅让成员们对淮南的地域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借此契机,团队邀请前来参观的学生填写线下问卷,问卷内容围绕非遗文化的认知、对紫金砚的了解程度以及对AI技术应用于非遗传承的看法等方面展开。通过与年轻群体的交流互动,团队初步了解到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为后续调研提供了方向指引。
团队成员发放调查问卷
团队成员在淮南市博物馆参观合影
探秘工坊,对话传承
团队次日来到寿县“冯长文大师工作室”。冯长文作为淮南紫金砚非遗传承人,多年来深耕传统制砚工艺,其作品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在业内享有盛誉。工作室的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团队,并围绕调研主题展开深入交谈。在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当前紫金砚传承面临着人才短缺、市场推广受限等挑战。工作室旁的“紫金砚艺术馆”宛如一座艺术的殿堂,陈列着冯老师及其徒弟的众多精美雕刻作品。这些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紫金砚工艺的独特魅力。
冯长文大师工作室的老师向团队介绍紫金砚
团队成员在紫金砚艺术馆参观学习
劳模引领,共话创新
探访“沈杨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此次调研的亮点之一。沈杨杨老师作为非遗传承人,不仅拥有多项专业证书,还荣获众多荣誉奖项,在紫金砚制作领域成绩卓著。工作室里,一件件精美的紫金砚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沈杨杨老师不仅亲自带领团队成员仔细观赏每一件作品,还结合多本珍贵书籍,为队员详细讲述了紫金砚的文化历程。团队成员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着紫金砚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交流环节,团队成员围绕调研主题,向沈老师请教AI与数字技术在紫金砚传承创新中的应用可能性。沈老师结合自身实践与行业发展趋势,分享了独到见解。他表示,AI技术可以在紫金砚设计环节提供更多创意灵感,数字技术则能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紫金砚。
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沈杨杨老师交流学习
团队成员与沈杨杨老师合影
探秘原石,溯源文化
活动终日,团队前往汉唐紫金石博物馆实地考察紫金砚的原材料。这是一家民办博物馆,却吸引了众多学生利用假期前来学习,成为传播紫金砚文化的重要阵地。馆长应伟老师热情地带领大家参观学习,馆内主要收录紫金砚的制作原石——紫金石。应伟老师介绍道,紫金石原产于淮南八公山,其硬度适中,质地细腻,制成的砚台发墨如油、贮墨不涸,与其他砚种相比独具特色。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仔细观察紫金石的纹理、色泽,亲手触摸其质感,对紫金石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夯实了团队对紫金砚核心材质特性的认识。
应伟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学习紫金石
“紫金砚不仅是石头与刀的对话,更是文化与时代的共鸣。”团队负责人表示:“当AI遇见紫金砚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力量,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创新。”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撰写成详细报告,提出利用AI技术进行紫金砚设计创新、借助数字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等具体建议,助力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此次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在科技与非遗的碰撞中坚定文化自信,也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相信在科技的力量赋能下,淮南紫金砚这一古老技艺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
来源:安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