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养肺,冬生病!入秋,重在养肺,做好4点,把肺养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2 00:30 1

摘要:秋天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季节。表面上看,天高气爽、风清云淡,似乎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时段,但从呼吸系统的角度看,它其实带着一丝危险的锋芒。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空气湿度迅速下降,植物的花粉和尘螨活动增强,这些看不见的变化往往是肺部疾病滋生的温床。

秋天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季节。表面上看,天高气爽、风清云淡,似乎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时段,但从呼吸系统的角度看,它其实带着一丝危险的锋芒。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空气湿度迅速下降,植物的花粉和尘螨活动增强,这些看不见的变化往往是肺部疾病滋生的温床。

尤其是本就存在呼吸道基础问题的人群,更容易在这个季节因为忽视“养肺”而在冬天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

肺脏是一个与外界直接接触的器官,像一个全天候开放的“空气过滤器”。秋季的干冷空气会刺激气道黏膜,使其变得更加干燥、敏感,容易出现咳嗽、喉咙干痒、胸闷气短等症状。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以为只是“上火”或“换季不适”,但其实这恰恰是气道防御机制减弱的信号

忽视这些初期表现,进入冬季后,病毒和细菌乘虚而入,轻则反复感冒、支气管炎,重则诱发慢阻肺、哮喘发作,甚至可能发展为肺部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根据2023年中国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多中心临床数据,在秋冬交替季节,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率比春夏季高出约47%,且其中超过六成患者在发作前一个月内有明显的干咳和痰多表现,但未引起重视。

另有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研究指出,秋季环境中PM2.5升高与肺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受试者中肺活量平均下降6.3%,特别在室内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更为明显。

还有一项发表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临床对照研究指出,在秋季忽视保暖与吸入干冷空气的情况下,哮喘患者的发作频率高于其他季节的1.8倍,部分患者进展为慢性气道重构,预后较差。

从症状表现来看,秋季“肺气不足”的常见信号非常隐蔽,不像感冒那样突然爆发,而是逐渐累积。你可能开始觉得晨起咽干、白天嗓子发紧,偶尔咳嗽没痰,运动后容易喘,晚上睡觉时气流不畅。

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空调惹的祸,但其实这已经是肺功能调节能力下降的前奏。如果再加上本身有吸烟史、过敏体质、肺结节史或高龄基础,风险则成倍叠加。

肺脏不像肝脏有强大再生能力,它一旦受损,修复极为缓慢,尤其是那些细支气管和肺泡部分。一旦进入冬季,气温骤降,病毒活跃,肺部防御机制本已脆弱,再遭寒邪侵袭,便极易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甚至诱发肺癌进展。

有研究数据显示,长期忽视秋季气道管理的人群,其肺部CT影像在冬季出现磨玻璃结节的概率高出常规人群近30%,这类结节在临床上被认为是早期肺癌的影像学表现,需要高度警惕。

从高危因素来看,秋季空气中花粉、霉菌孢子、尘螨指数上升,是过敏性哮喘、慢性鼻炎的重要诱因,而这些过敏反应若波及下呼吸道,也会对肺部造成持续刺激。

北方地区秋季取暖前后室内空气污染明显,燃煤、二手烟、厨房油烟等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重肺部氧化应激反应。还有一个往往被忽略的因素是心理应激,秋季昼短夜长,情绪低落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免疫力下降,进一步影响肺部防御系统。

如何判断何时需要就诊?不是等到咳得停不下来才去医院。凡是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干咳,或晨起咳痰量增加、颜色变深、伴随胸闷气短,尤其是本身患有慢性病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都应尽早进行肺功能检查、胸片或低剂量CT筛查。

因为肺部疾病的早期往往无声无息,等症状明显时,治疗窗口期可能已经错过。

说到秋季护肺,很多人想到的是“润”,这当然但润不是靠喝几杯梨水、煮点百合汤就能解决的。润肺的核心在于调节肺部内外环境的平衡,避免过度干燥或寒冷刺激,维持气道黏膜的湿润与弹性。

临床建议明确指出,早晚使用加湿器但避免过湿,每次控制在45%至55%之间,是改善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有效措施。若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应每2小时开窗通风,不低于15分钟,以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

运动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秋季晨跑,尤其是老年人和呼吸系统脆弱者。研究表明,上午6点至8点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最高,这段时间户外活动反而加重肺部负担。

更推荐选择中午前后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呼吸操等,有助于提升肺活量,增强气道弹性。每次15-30分钟,呼吸节奏以不憋气、不喘促为原则,运动后避免立即冲凉或进入空调房,以免气道骤冷收缩。

饮食方面的调节也不能靠“清肺汤”一招走天涯。肺主皮毛,润肺不仅是补水,更在于提升肺部的免疫识别能力

蛋白质充足摄入是基础,建议秋季每日摄入优质蛋白不少于60克,包括鸡蛋、豆制品、鱼肉等;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A与C的食物,如南瓜、胡萝卜、猕猴桃,这些营养素对维持黏膜完整性和抗氧化极为关键。

监测肺功能的工具并不一定要靠医院,呼吸频率、晨起咳嗽强度、运动后喘息时间、夜间咳醒次数,都是极好的自我观察指标。

可以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中,每周回看一次,若发现逐步加重的趋势,需警惕是否存在隐匿性病变。呼吸训练也是值得每天投入5分钟的小事。例如“缩唇呼吸法”,像吹口哨一样轻轻吐气,可有效减轻肺部气体潴留,提升氧交换效率,适用于慢性咳嗽与气短人群。

有些人习惯秋天焚香、点艾条、烧香薰,认为可以“净化空气”,但实际上这些行为在封闭空间内会加重细颗粒物浓度,对肺部是一种慢性刺激。更不建议在秋季过度熏蒸、泡高温澡,这些行为虽然短暂“通畅”,但容易造成气道温度与湿度突变,反而引发支气管痉挛。

肺是一种“脆弱的沉默器官”,它不像肝脏那样可以无声无息地修复,也不像心脏那样一旦出问题就猛然报警。

它更像一只沙漏,日复一日地被我们呼吸的方式、所处的环境、忽视的细节慢慢掏空。如果说春天是播种,夏天是生长,那么秋天其实是一次体内系统的“检修期”,尤其是肺这个始终暴露在外界的门户,一旦疏于修复,冬天的病毒就会从这扇门长驱直入。

秋不养肺,冬必生病,这并不是一句中医式的谚语,而是一个被反复验证的临床趋势。肺部健康从来不是看得见的红润或白皙,而是你能不能在深秋夜里安睡、不咳、不喘,是你能不能在寒风中迎面走来而不觉得气短,是你能不能在某个冬夜里没有突然的胸闷、咳血、惊惧。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秋冬季节慢阻肺加重的危险因素分析[J].2024,45(02):112-117.
[2]中国呼吸疾病研究中心.秋季环境变化对肺功能的影响研究[J].2023,39(10):856-860.
[3]北京协和医院.秋季空气质量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2024,42(04):342-347.

来源:曹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