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唯一女徒弟去世10年,丈夫首曝贾玲当年借用其作品获奖内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3 15:46 1

摘要:她出身南方,不喜欢听相声,却硬生生在男人的天下闯出一条道;她能写能演,还带着老公倪明组成“中国相声第一夫妻档”,三十年搭档,默契到眼神都能接活。

要说中国相声圈,女演员一直是稀缺物种,能做到台前台后都有影响力的,更是凤毛麟角。

夏文兰——姜昆唯一的女徒弟,就是这么一个特例。

她出身南方,不喜欢听相声,却硬生生在男人的天下闯出一条道;她能写能演,还带着老公倪明组成“中国相声第一夫妻档”,三十年搭档,默契到眼神都能接活。

可惜,天妒英才,十年前,她因病早早收场。

今年8月16日,是她离世整整十周年。纪念演出已经在家乡盐城紧锣密鼓筹备。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倪明——那个舞台上的另一半,也是生活里的另一半,罕见地披露了一段旧事,牵扯到了现在的大导演贾玲。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夏文兰就已经混得风生水起。

1991年,全国青年业余相声邀请赛上,她拿到逗哏二等奖——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演员在这个比赛上从没拿过这么高的奖。

《人民日报》还专门报道过。

1995年,她和倪明闯进首届“侯宝林金像奖”电视相声大赛决赛。结果签运极差,第一场第一个出场,连金像奖的边都没摸到。

不过,这“下下签”却让他们阴差阳错上了《新闻联播》。那时候,能把自己相声片段送上国字号新闻的,全国独一份,连当年的表演金像奖得主陈寒柏都羡慕。

之后,《曲苑杂坛》《笑星大联盟》《我爱满堂彩》这些央视综艺都留下过她的身影。

2003年冬,甚至杀进了央视春晚的第三审,被媒体叫作“春晚黑马”。

虽然最后没能登台,但那段经历让南方观众记住了这对夫妻档。

话说回2003年,那时的贾玲,还叫贾裕玲,是中央戏剧学院相声大专班的学生。

她和同班的王彤参加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拿下了一等奖,作品叫《怎么了》。

可这个节目,其实是夏文兰和倪明的原创。

怎么流到贾玲手里的?

故事要从李立山说起——他是贾玲的专业课老师。

中戏相声大专班刚开课时,李立山找到倪明,说想要几段适合女学生的原创相声,“只是课堂内部交流,不会外传,不会上电视”。

师命难违,姜昆的弟弟姜威还亲自打电话,希望倪明支持教学。

于是,倪明把包括《怎么了》在内的几段文本和演出录像,全部交了出去。

后来,冯巩还安排贾玲跟着广播说唱团去江苏、安徽观摩演出。夏文兰就在团里。

贾玲站在侧幕条看了两场,直说“姐,我按你这个路子根本演不了”。

夏文兰倒很大度:“你按你自己的性格去演,一定会不一样。”

贾玲果然“不一样”,直接凭《怎么了》夺得一等奖。

问题是——没人告诉夏文兰和倪明,这节目会拿去参赛,更没人提作者署名。

为了不触碰当初“内部交流”的承诺,有人干脆改了台词,连作者名都改掉了。

夏文兰知道后,只是笑笑:“女人何必为难女人。”

这件事,她没闹,也没公开过。如今十年过去,倪明才第一次完整讲出来。

从相声诞生那天起,行里就有人认定——女人不适合说相声。寿字辈的张寿臣说得直白:“女人往台上一站,挺好看的,可一使相就寒碜。”

这种观念延续到现在都还存在。连贾玲自己后来都建议女孩子别说相声,因为“这是男人的天下”。


郭德纲也曾多次说“不收女徒弟”,直到赵芸一破例进了龙字科,如今成了德云社的亮点之一。

夏文兰和赵芸一不一样,她一直在南方,听相声的人少,说相声的更少,女演员几乎没有“科班”背景,全靠自己摸索。她原本是绣花女工,胆子大得很——名字“夏四”在盐城话里谐音“吓死”,活脱脱的性格标签。

倪明在《相声之花夏文兰》里写过,她其实不喜欢听相声,开车时放郭德纲的段子,能听到打瞌睡。可舞台上的她,却能把相声说得入木三分,还能写出一篇又一篇被人争相演绎的好作品。

2015年5月28日,体检发现异常——胰腺癌,而且已经骨转移。

倪明第一时间告诉姜昆,姜昆让他“相信科学,相信医生”,还托人从美国和新西兰带来药。可一切都太快了——从确诊到离开,只有80天。

8月16日,夏文兰走了。

6月18日的追悼会上,没有哀乐,只有她最爱的那首《掌声响起来》。全场嘉宾和观众自发鼓掌,把她送走。演员最爱的,是台下的掌声;那一刻,她一定会觉得,这辈子没白活。

姜昆给她的评价很高:“你为相声、为姜家班所做的贡献,永远铭记相声史册。”

她留下的,不只是《怎么了》这样被后辈改编演绎的作品,还有一份在男人世界硬闯出来的尊严和路径。

她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收尾——笑声留世,艺德长存

这就是夏文兰——一个不爱听相声的女演员,却用三十年时间证明了自己能把相声玩到极致,一个作品被别人拿去夺冠也不计较的创作者,却在离开十年后,还能让人念叨。

倪明的这番回忆,不是翻旧账,更像是在提醒——有些人和事,如果你不去说,它就会被忘掉,可说出来,才知道那段掌声背后,还藏着多少故事。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