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Deepseek的火爆出圈,AI技术迅速成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的代名词。撰写周报、修改文案、整理会议纪要,这些曾经繁琐的工作如今只需一分钟即可完成,让人一度认为AI让职场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随着Deepseek的火爆出圈,AI技术迅速成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的代名词。撰写周报、修改文案、整理会议纪要,这些曾经繁琐的工作如今只需一分钟即可完成,让人一度认为AI让职场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然而,随着AI技术在更多行业和岗位中的广泛应用,新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任务量不断增加,但可用时间却在不断减少。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近期的研究显示,自ChatGPT推出以来,从业者每周的工作时长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而增加。具体而言,生成式AI暴露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位排名,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长将增加0.063小时,休闲时间则相应减少0.064小时。在高AI暴露的环境下,从业者每周平均工作时长甚至被拉长了3.15小时。
这一趋势表明,尽管AI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并不意味着工作变得更加轻松。相反,它让职场人士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加速竞赛”。项目周期被不断压缩,工作标准被不断提高,竞争愈发激烈,留给个人的喘息时间愈发短暂。
广告行业的中层管理者利昂对此深有体会。作为某4A广告公司的骨干,他原本依靠创意和审美在职场中立足,但现在却成了替AI收拾“烂摊子”的人。AI技术的效率革命确实令人瞩目,设计师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AI几分钟就能生成数百张作品。然而,这也导致了裁员潮的涌现,一些设计岗位直接被削减一半。小公司更是直接依赖AI生成作品,结果导致广告牌上出现了手指畸形、字体扭曲、文案逻辑混乱等问题。
大公司虽然能够坚守基本审美,但客户却开始“神化”AI。他们认为既然AI能够迅速完成工作,就不需要团队了。高质量的作品背后往往是成千上万张图、几十人团队的共同努力,但这些都被客户忽视了。利昂发现,自己不仅要对外解释为什么AI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还要从下属提交的AI作品中挑选、修补、纠偏。他的工作从“创意”变成了“筛垃圾信息”。
同样受到AI技术冲击的还有北京中关村一家AI医疗创业公司的算法负责人张欣欣。自从她用AI优化了公司小程序的文案后,类似的工作便默默地落在了她的肩上。作为算法负责人,她的主要任务是模型训练、数据处理和项目落地。但PPT、简报、竞标材料、辅导实习生等工作也纷至沓来。她并不抗拒这些工作,反而乐在其中。她习惯性地把每次AI升级当作一次提效机会,空闲下来反而让她感到危险。
在广州,电商老板唐承佳也深刻体会到了AI技术的变革力量。去年下半年,他的公司连续亏损两到三个月。他清楚地知道,像他们这种电商公司,亏损四五个月基本就要倒闭。为了挽救公司,他决定砸下30万组建AI团队。AI团队搭建完成后,他并没有把AI局限在内容生成或视觉设计等常见场景,而是着手重构公司的底层运作方式。半年后,公司员工从80人缩减到不到20人,后端人力成本大幅降低,但业务体量仍然维持不变,人均GMV甚至略有增长。
然而,AI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悄然改变了“人”的位置。唐承佳开始倾向于招聘应届生,因为他们便宜且易于培养。同时,他更看重学习能力和吸收信息的速度,名校背景成为一个加分项。经过测试,他发现有不少应届生能够在两个月内达到“工作五年”的效率水平。而那些熟练却“转不过弯”的老员工,则选择了离开。在他看来,这是公司只能留这么多人的结果,“你不会用AI,真的就干不完这些活。”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