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最流行的几个 App 我都没有下载。没有抖音,短视频在全平台上已经够多的了;没有小红书,但我论坛时代的老友已经去那里大杀四方了;没有拼多多,之前买手搓耳机(成都地府声学)的时候用的是小程序。
时下最流行的几个 App 我都没有下载。没有抖音,短视频在全平台上已经够多的了;没有小红书,但我论坛时代的老友已经去那里大杀四方了;没有拼多多,之前买手搓耳机(成都地府声学)的时候用的是小程序。
我朋友因此说我有一种「老年人才有的固执和傲慢」。多年老友,又没有办法拉黑,只能设想他这话应该有道理,于是我就去下载了一个 bilibili,多年前的账号实在找不到,只能用现在的手机号码重新注册过。
因为这个号码绑定了多个购物平台账号和地址,当时我又正迷耳机,于是进入 B 站之后很快系统就给我推荐了一批「耳机测评博主」。这让我有点奇怪,因为之前我听到的消息宣称 B 站是个学习网站,可以学到任何你想象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点很类似 Youtube,Youtube 我验证过,的确如此,如果忽略英文口音的话,那里的老师应该是全球最密集的地方,无论老师们穿不穿衣服都是如此。
到现在我已经刷了一个多月 B 站,这两天偶然进入 AI 大模型话题,终于觉得有点学习网站的意思。而在之前,B 站给我的感觉就是个购物网站。算法应该是锁定了我,给我做了用户画像:穷,抠门,还老想在价格占大便宜。所以总是给我推荐廉价耳机、廉价音响、耳机测评账号、音响测评账号还有各种捡漏账号,多的时候在推荐列表里捡漏博主能占到四分之三以上。
当然,也不是没有向我推荐过小姐姐、小嫂子、小辣妈这一类的视频,但我很少点开,点开就立即关闭,所以首屏上最多的还是各种贩子和各种货物。可能是为了照顾一下情绪,间或也给我推荐一些高清音乐连播,但是听起来音乐似乎被压路机碾过,好在那里的人们很适应所谓「云试听」,看到 30 万耳机播放 ACG歌曲,300万音响播放口水歌,也能 High 起来。
都说 B 站是年轻人的网站,我用下来感觉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这里并不算是友善。当然,这可能和我的行为有关,算法对我有特别的照顾,总是让我看到测评、捡漏博主。不过,我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住房面积很小,喜欢音乐,通勤时不想被打搅的年轻人。站在他的角度上,他会想要买降噪耳机,想要买专门听音乐的耳机,甚至可能需要一副专门的睡觉耳机。
带入这样的角色之后,我就总感觉访问 B 站的时候有人在背后推我。在以往我的上网经验中,我不曾见过那么密集的耳机测评内容,也不曾在一个地方见过那么密集的耳机新品发布。在 B 站待了一个多月,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新耳机发布,然后一堆熟悉的账号就要去拿这些耳机做测评,做横向对比,然后花样翻新地吹捧。最后在你背后猛推:赶紧去买,错过这个村就再没有这个价格/品质/体验了。
作为一名成人,我就觉得这相当残忍。稍微做一点市场调研就知道,其实整个音响行业早就不行了,耳机行业还有一点残存的夕阳,但是这两年看也很不乐观。年轻人需要耳机,这算是一个微弱的增长点。就因为有那么一点点需求,就海量地向他们推销,诱惑他们买这一条买那一条。问题是,一个人要那么多耳机干什么?把耳机当作是丝袜或者口红来卖,我不认为这里有多少真正为用户利益考量的成分。
不友善不单体现在有人不断推你去下单,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好像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任何东西,都必须要粉丝化运营。于是,我整天就可以看到不同集团的粉丝之间搞来搞去,打来打去。在评论区里,相互殴打和大水漫灌交织进行,这样一来,一个普通用户想要表达什么个人观点就很困难,要么是被群殴,但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那么做。要么是被群赞,但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人还是机器人。但最后的结果都类似,不是被引去了闲鱼多多,就是被引去了淘宝京东,然后去那里下单,好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喜好。
对于我而言,在 B 站一天里见到的面孔比我一年能见到的总数都要多。出于职业习惯,我去分析了他们的话语,分析了他们的表情和姿势。分析完就觉得索然无味,因为面孔虽然多,但是文本是有限的几套,表情姿势也是同样。我不能说人家不好,我也能理解,这是实践加上算法得出的结晶,只有这么讲,只有这么表情,只有这么手势,数据才会好看。但这样言辞就沦为话术,表情就变成表演,加上模版太少,多样性不足,就让人觉得厌烦。
而且,听人说话时我总是忍不住要去分析话语的逻辑,论证的完备,以及背后的想法。但我个人的感受是有逻辑的人很少,有条理的人都不多,更不用说有什么个人想法。不是说完全没有,我也发现了用脑子说话的博主,但是流量就非常惨淡,完全是靠爱发电。
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上网的人都是社会边缘人,很难回答其他主流人群的诘责:你上那么长时间的网,写那么多字数的贴,钱呢?钱在哪里?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站方,如何通过网络赢利都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情。也许,正是因为这件事很困难,所以网络世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总能找到极具价值的资料和人物。
现在好像反了过来,赢利的路径已经再清楚不过,每个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就能把上网行为变现。这时候,我感觉怎么反而变得很无趣很无聊,而且人们因此变得更为焦躁、刻薄、富于攻击性呢?
我想,如今我也算是上过流行 App 的人,见过年轻人的中老年人,应该不能再说我顽固和傲慢了。事实上,我很认真地看过,分析过,也买了一堆东西体验过那些话术和表情的真假。现在要我说,我还是继续写字继续看书继续听音乐的好。看人脸太累,看到带钩子的眼神更累,看到摄影棚画质、高清画面下的人脸和钩子眼神是累中之累。我宁愿每天面对我家猫妹的那两道亘古不变的眼神:
「铲屎的,你是不是傻?」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