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从评论业界邀请的几位导师,也是经过了充分考量。他们要么是知名评论员,要么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评论编辑,在业界都颇有影响。他们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就评论写作与同学们对话,在实战中指导同学们评论写作,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也借此机会,向各位导师表示衷心感谢
□王小杨
这次青椒训练营,我们思考了很多。
我们从评论业界邀请的几位导师,也是经过了充分考量。他们要么是知名评论员,要么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评论编辑,在业界都颇有影响。他们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就评论写作与同学们对话,在实战中指导同学们评论写作,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也借此机会,向各位导师表示衷心感谢。
举办青椒训练营,我们酝酿过许多种方式和可能。最后到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希望以最高效、最实在、最合理的方式,为参与者提升评论写作水平,打造一个良性互动的对话空间。在这里,三个月的时间,我们期待看到同学们的成长,结束后大家都有所收获,如关于评论写作的理念、技能,以及以评论为媒,结交一批有志于评论写作的同道中人。我们不敢说,参与这个训练营,能让同学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自然是取决于所有人的心向往之。
在非理性如荆棘般蔓延的后真相时代,我们远非旁观者,更是剧中人。无论是面对无端的网暴,还是无底线的炒作,抑或是不同群体的价值观纷争,我们都应该持存一份清醒与理性。我们不是仅仅为了争一个高低输赢,或者辨明是非曲直,更是要认真倾听那些不同意见,避免给人贴上情绪化的标签,且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一切迷雾之中的真实和人性。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哪怕是观点对立者,但只要人家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论证健全而有效,也不妨站在对立方的角度想一想。或者说,公正的倾听,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更多营养,以完善自己的认知。而这,也正体现出评论这一种“生活方式”对个体的重要价值。正所谓“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
德尔菲庙里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是的,评论写作在表达你的观点的同时,也在认识你自己,在形塑你自己。苏格拉底也曾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抛开他说这句话的其他解读,在这里我只想说的是,“知不知”或许是一个论者应有的谦逊。
认识你自己,才能发展你自己。在情绪化的汪洋之中,个体往往是渺小的,而易受群体极化所影响的,控制好你自己的情绪,这需节制于你的理性,而什么又是理性?理性源自于你的知识,源自于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之上拥有基本的判断力。
我们也看到,还有许多人开始不屑于公共辩论,整日沉浸于短剧爽文的感官体验之中,没有了理性思辨的能力,却也宣泄非理性的情绪,逼迫他人退出公共辩论。于此,青椒训练营的目的之一,也便是一种回应,或者播下一颗理性的种子。
罗曼·罗兰也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残酷真相后,依旧怀揣热爱,勇往直前”。评论作者也是如此,看尽了一切假丑恶,却始终以一颗文字心灵,向往着真善美。评论写作上,没有无名之辈,只有敢于表达的勇者。
这些是我从个体层面说的一些关于评论的浅显认识。用一句话概括之,那便是:评论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见真相也见人性,实现自我成长,也为了维系一份社会公义。而评论远非这些意涵,不展开说了,就此打住。
最后分享一段话。那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段关于梦想中的巴黎的描写,我想这也稍有些契合此时此心境:
在巴黎,谁都是自由的,并且巴黎人个个聪明,所以大家都运用自由而不滥用自由……那儿,决没人干预旁人的信仰,刺探旁人的心事,或是管人家的思想……那儿,决没有什么社团来操纵人家的声名和成功,决没有受人收买的新闻记者,文人也不相轻,也不互相标榜。那儿,批评界决不压制无名的天才,决不一味捧成名的作家。那儿,成功不能成为不择手段的理由,一帆风顺也不一定就能博得群众的拥戴。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