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自家厨房到全国餐桌,从手工小作坊到标准化产业链,2024年,岐山县9.5万人靠着“一碗面”端稳了“金饭碗”——全县“一碗面”经济总产值突破162亿元,人均年收入4.5万元。从田里的小麦、辣椒,到车间里的臊子、物流车上的成品面,这碗面串起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
从自家厨房到全国餐桌,从手工小作坊到标准化产业链,2024年,岐山县9.5万人靠着“一碗面”端稳了“金饭碗”——全县“一碗面”经济总产值突破162亿元,人均年收入4.5万元。从田里的小麦、辣椒,到车间里的臊子、物流车上的成品面,这碗面串起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让“小特产”撑起县域经济“大底盘”。
被誉为“天下第一面”的岐山臊子面,已列入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岐山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将做大“一碗面”经济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列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四大战略”之一,坚持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双轮驱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动“一碗面”经济蓬勃发展。
“天下第一面”石刻
规划引领 全链布局
臊子面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西府地区招待宾客的传统美食,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点闻名遐迩。
“岐山臊子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岐山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岐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宗宝说,近年来,岐山县围绕打响中国臊子面之乡、陕菜之乡、岐山擀面皮非遗传承基地金字招牌,制定出台《关于做大“一碗面”经济的实施意见》《岐山县做大“一碗面”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等,设立2000万元“一碗面”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全方位推动“一碗面”经济快速发展。
在具体措施上,岐山县坚持全链布局,围绕“一碗面”涉及的面、菜、果、肉等原料构成,突出绿色和有机,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强农和标准化生产,制定“一碗面”经济全产业链专供基地认定办法、示范基地创建标准,推广“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农户+基地”模式,加快建设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绿色养殖、特色果品四大主导产业基地,提升本地供给率。
“今年,我们和龙富绿源公司合作,种植了优质小麦订单田,龙富绿源公司不仅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统一收购,村民种植积极性很高。”该县青化镇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彭军林说。
近年来,岐山县先后建成优质粮食基地32.43万亩、设施蔬菜基地10万亩、绿色养殖基地8万亩、特色果品基地10万亩,培育农民合作社784家,为“一碗面”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支撑。同时,岐山县以工业化思维做大“一碗面”,加快“一碗面”产业集群建设,把食品产业园区作为“一碗面”经济核心承载区,完善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提升水、电、气、暖、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目前,园区已入驻“一碗面”企业8家,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在加快建设,园区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凤鸣镇一碗面专用蔬菜种植基地
品牌赋能 标准先行
“以前,岐山臊子面多为小作坊生产,规模小、品牌杂、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马伟刚说,近年来,岐山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让岐山臊子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目前,岐山县已注册了“岐山臊子面”“岐山锅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岐山臊子面行业协会”“岐山挂面”集体商标;同时申报了“岐山空心挂面”“鲁家庄小麦”“仓颉庙红萝卜”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设计并申报“岐山一碗面经济”品牌标志版权保护,有效提升了岐山美食的品牌影响力。
在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的同时,岐山县还注重标准制定,先后制定《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等地方标准,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确保岐山美食的品质和口感。
“有了统一的标准,我们生产岐山臊子面更有底气了。”马伟刚说,公司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为了让岐山臊子面更好地走向市场,岐山县还积极实施“百城千店”工程,鼓励企业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岐山臊子面连锁店、旗舰店。目前,岐山臊子面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开设连锁店、加盟店500多家,“岐山臊子面”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
近日,笔者在岐山县臊子面产业孵化基地看到,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从和面、擀面、切面到包装,一气呵成。“这里的设备一天能生产8万份岐山臊子面,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亿元,带动当地150余名劳动力就业。”岐品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强万怀介绍。
近年来,岐山县积极推动“一碗面”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实现从手工制作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变。同时,岐山县还注重产品创新,开发出醋饮、醋粉、臊子面即食产品等一系列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实现了以工业化手段还原原产地标准,做面、调汤、制臊子、切底菜等环节实现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强万怀说,下一步,基地将实现岐山臊子面的标准化经营、园区化带动、区域化布局、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国家级示范基地。
在推动产业创新的同时,岐山县还注重“一碗面”经济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岐山美食为载体讲好周文化,以周文化传播带动岐山美食消费。岐山县建成岐山臊子面、擀面皮、香醋非遗传承展示馆,开发“美食+旅游”线路,举办臊子面文化节、擀面皮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美食、体验文化。
岐山县城东“古公迁岐”雕塑
“现在来岐山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岐山县百年美阳民俗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红说,公司在做好餐饮服务的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岐山特色美食产品,让游客不仅能品尝到美食,还能把美食带回家。
“做大‘一碗面’经济是传承和发扬以臊子面为代表的岐山饮食文化的有力举措,是带动群众致富的有效载体。”岐山县委书记杨鹏程表示,下一步,岐山县将紧紧抓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把做大“一碗面”经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抓手,做优原料基地、做强食品加工、做大销售网络,打响中国臊子面之乡金字招牌,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崔海燕)
来源:宝鸡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