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桃花溪畔,溪畔美食街的“小花市集”人来人往,年轻人在霓虹灯牌下举着网红小吃拍照打卡——这幅景象,正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从传统工业区向消费新高地转型的生动注脚。
夜幕降临,石杨路沿线华灯初上。
保利广场夜市升腾的烟火气与轨道交通18号线TOD项目工地的探照灯交相辉映,700余户统一店招的商铺在流光溢彩中勾勒出“九里不夜城”的雏形。
而在桃花溪畔,溪畔美食街的“小花市集”人来人往,年轻人在霓虹灯牌下举着网红小吃拍照打卡——这幅景象,正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从传统工业区向消费新高地转型的生动注脚。
回望过去,为了让企业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在减税退税方面事关公司利益的政策时,街道主动出击,对接企业,通过建立“石坪桥企业老总群”“隆鑫楼宇企业交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群”等,让这些在石坪桥发展的企业找到了政府为他们搭建的家,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在群里“吼”一声,马上就有工作人员响应。
去年年初,一家企业急需一名专业设计人才,若该岗位长期空缺,其间前期投入近百万元的竞标项目将面临失利风险,于是,这家企业就在群里求助,没想到不到半个小时,另外一家企业就给予了帮助,愿意提供技术支持,最终双方以合作共赢的形式,一起拿下了这个项目。
而其他企业,遇到公司需要政府帮忙解决的情况,也会很快得到帮助,这源于石坪桥街道大力实施的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改革,通过社区网络建立“企业保姆”服务群21个,累计覆盖辖区中小企业500余家。
2024年,这片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增经营主体1607户,存活企业总量突破万家大关,贷款余额同比飙升68.1%,增速跃居全区第二。
空间再造:老工业区的“焕新密码”
石坪桥的转型始于一场空间革命。面对传统工业产值下滑13%的困境,街道以“绣花功夫”重构产业地图:首先从夜经济来看,“九里不夜城”点亮消费新地标。
石坪桥街道借力石杨路更新改造契机,街道打出组合拳:整治沿街立面4.2万平方米,统一700余户商铺店招,建成社区邻里中心。更关键的是轨道18号线TOD项目的落地——当轨道交通的钢结构封顶时,招商团队已同步对接30余家企业。如今,项目用房正式移交,投资1500万元的农产品供应链总部即将入驻,通过“东西一体化 全域现代化”的发展理念,预计带动陶家镇7000平方米的分拣中心运转。到2025年底,这条串联保利广场、轨道交通站点、邻里中心的“夜经济廊道”将全线亮灯。
其次,闲置资产变身产业强引擎,招商专班梳理出146处社会闲置资产,建立“四张清单”精准匹配。医疗器械产业园的蜕变最具代表性:原某机械厂闲置的3000平方米厂房,通过街道牵线引入国药控股钰林医药销售总部,1亿元投资落地即激活生物医药产业链。
基因匹配: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姆方程式”
“遇到困难时,我们最需要街道帮助我们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在2025年一季度政企恳谈会上,一家餐饮连锁企业负责人的发言引发共鸣。
石坪桥的破题之道在于三组密码:精准直达的政策直通车、金融活水的定向灌溉、刀刃向内的改革攻坚。
精准直达的政策直通车让企业受益匪浅。“高新技术企业群”消息闪烁,某科技公司总监点开新推送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指南,立即预约了次日的“微宣讲”。2024年这样的精准推送达300余次,街道组建8个垂直领域企业群覆盖全行业,开展政策宣讲12场,兑现扶持资金223万元。更建立“领导包片+网格保姆”双轨机制:12名班子成员走访企业120家次,21个社区网格群解决诉求1000余项,企业吹哨响应满意度达92.13%。
金融活水的定向灌溉。当辖区内一家企业面临100万元融资缺口时,“政银恳谈会”架起救命桥,一家商业银行基于街道提供的纳税信用清单,将审批周期压缩80%。这套“清单式融资”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促成中小微企业贷款23亿元,同比增速创下68.1%的纪录。针对不同企业特性,街道还分类施策——为再生资源企业对接绿色信贷,给餐饮商户定制“夜市流水贷”。
刀刃向内的改革攻坚。在街道《深化“放管服”改革清单》上,38项效能提升措施逐项销号:企业开办压缩至0.5天,15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上线。为根治政策落地“温差”,建立“三张清单”动态管理(问题、资源、服务),企业诉求响应时限压缩至48小时。在科企入库数量同比翻番的背后,是街道将技术合同登记、研发投入等9大经济指标分解到网格,形成“指标—举措—责任人”的闭环链条。
生态协同:烟火气里的经济学
桃花溪畔的溪畔美食街,曾一度成为全国网红,热度退去后,如何让这个夜市保持常态的消费业态,石坪桥街道一直在探索并辅助实践。
当“彩虹路段”夜市遭遇噪音投诉时,街道没有简单取缔,而是推出“时空分治法”:划定单侧摊区限时经营,设置声呐监测仪,组建“护花服务队”柔性引导。这种平衡术背后是烟火气的经济学折射出来的管理哲学:
首先,市集经济是新消费场景的体现。“小花市集”颠覆传统夜市逻辑:180米亲水步道串联五大主题区,爱情角与文创摊共生。更创新“市集+”模式:五一期间“爱情夜市”吸引3万人次,七夕汉服巡游带动消费额增长40%;每周二公益市集免费提供摊位,累计帮扶百余名困难群众就业。这种将商业空间转化为城市社交场域的实践,使街区客流量逆势增长15%。
全时经济实现链式反应。石坪桥街道敏锐地捕捉到了“日经济”和“夜经济”之间的衔接点:保利广场在白天是企业总部聚集地,而在夜晚则变身为“不夜城”的核心区。为打通交通堵点,协调延长3条公交线路运营时间,新建2处潮汐停车场。这种时空重构成效显著:2025年一季度限上零售额达6572万元,在消费疲软大环境下实现1%的正增长。
安全底座的系统护航。在美食街配电房,智能监测终端实时预警负荷波动;再生资源回收站里,联合执法组查封3家隐患企业。街道将安全视为营商环境的基石:建立重点行业常态化巡查机制,93%的安全隐患完成整改,针对夜市食品监管,创新“明厨亮灶+快检直通”模式,让游客吃得放心——这套治理体系使消费投诉率下降37%。
媒体观察:街道服务的“园丁逻辑”
小的产业要做好,大的产业要做强,在石坪桥街道,你能感受到,无论再大或者再小的转型,都蕴含着基层治理哲学的深刻变革:从管理者转向产业生态的培育者。
其管理创新实践可提炼为三大要素: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根系培育重于开花结果、生态自愈优于人工干预。
当各商圈跟风搞灯光秀时,石坪桥选择深耕文化基因:在工业记忆厚重的横街44号打造“爱情夜市”,在石杨路植入TOD现代商业。这种差异化定位使九里不夜城避开同质化陷阱,开业三月商户入驻率达92%。
街道甘当“隐形推手”,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从证照办理到融资扩产全程护航。正如某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感慨:“从考察到落地仅用45天,街道帮办团队甚至替我们跑完了消防验收。”
此外,通过石坪桥商会链接200余家企业,促成西亚物业车位对接酒店充电桩;在商会履职量化管理办法中,28名企业家委员的“服务KPI”带动36条招商线索涌现。这种激发市场内生动能的模式,使2024年以商招商项目占比提升至65%。
“政府要像园丁,既除杂草又护新苗。”街道负责人的比喻恰如其分:当传统工业萎缩时,他们培育出生物医药、供应链管理等新枝;当消费乏力时,他们用市集经济激活一池春水。随着投资1.5亿元的冬春攻坚项目落地,这条曾以摩托车闻名的老工业街,正崛起为九龙坡的“不夜明珠”。
暮色中的桃花溪倒映着璀璨灯火,保利广场的网红直播基地仍灯火通明。从机器轰鸣的工厂到人流如织的市集,石坪桥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静默蜕变。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21个企业保姆群的24小时在线响应,38项“放管服”改革的逐项落地,700余块店招的精心规划。当轨道交通18号线载着首批乘客驶入TOD商圈时,人们终将发现:这条老街的新生,恰是政府与市场共舞的最佳诠释。
上游新闻 王渝凤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