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图书大厦与彼岸书店获评全国“最美书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3 21:13 2

摘要:夏日午间,走进位于牡丹科技大厦一层的彼岸书店,《月光》钢琴曲在书架间“流淌”,茶香与书页翻动声交织。几公里外,中关村图书大厦的落地窗前,年轻的身影在书架间流连,孩子们围坐在儿童区,绘本里的故事正悄悄发芽。近日,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正式发布“年度最美书店”评选结果

被誉为“百万学子大书房”的中关村图书大厦 书店/供图

夏日午间,走进位于牡丹科技大厦一层的彼岸书店,《月光》钢琴曲在书架间“流淌”,茶香与书页翻动声交织。几公里外,中关村图书大厦的落地窗前,年轻的身影在书架间流连,孩子们围坐在儿童区,绘本里的故事正悄悄发芽。近日,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正式发布“年度最美书店”评选结果,两家书店同时摘得2025年度全国“最美书店”桂冠,让“书香海淀”的底蕴更显深厚。

“图书+”模式重塑阅读体验

晚上9点,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层北侧的24小时自助阅读区内,不少读者正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张明宇告诉记者:“这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好,专业书籍也很齐全,我经常来这里查资料。”

这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仅一街之隔的老牌书店,恰似一本厚重的书籍,记录着传统书店拥抱新时代的探索与智慧。

2024年,重装后的图书大厦里,三层空间被巧妙地划分为“科技创新”“人文素养”“终身学习”三大主题区域。在科技创新区,航天主题图书与火箭模型相映成趣;人文素养区里,一册册古籍散发着时光的沉香;终身学习区则设置了舒适的亲子阅读空间。65岁的退休教师王淑珍说:“改造后环境更舒适了,图书分类更科学,找书特别方便。”这种“图书+场景”的融合,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个文化故事中。

“重装开业当天,很多老读者都说认不出来了。”中关村图书大厦营销部副经理王昊说。这座2003年开业的老牌书店,曾经是海淀学子们熟悉的“百万学子大书房”,承载着无数学子的青春记忆。2024年的全面改造,不仅重新规划了空间布局,更在服务理念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24小时智能驿站为城市守候着一盏不灭的明灯。读者通过会员扫码刷脸、闸机解锁可随时进入,同时还能享受夜读自修、咖啡零食自助售卖等服务。增设的电子有声阅读服务、少儿全息互动投影通道等科技装置,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改变不是单纯的硬件升级,而是对“人民书店为人民”初心的温暖诠释。

转型的背后,是书店对读者需求的细腻洞察。通过大数据分析,书店精准把握了周边高校师生、科研人员、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科技创新区的专业书籍、人文素养区的经典著作、终身学习区的实用读物,都经过严格筛选,每一本书都像一位等待知己的老友。同时,书店创新推出的“图书+”服务模式,将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科普活动等融入日常经营,让书香与生活诗意地交融。

“我们不是简单的图书销售场所,而是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王昊介绍,书店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今年上半年举办的278场活动中,青少年科普讲座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专业学术沙龙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社区居民读书会则让文字的力量温暖寻常生活。这种多元化的服务,让书店真正成为了区域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数字化浪潮中,书店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线上购书渠道和数字人直播带货让知识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同时,书店始终坚守着实体空间的温度,24小时自助服务区、智能推荐系统等科技应用,在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保留着纸质书籍特有的质感与温度。“这里既保留了传统书店的温度,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常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刘女士说。

如今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用实践证明,传统书店只要敢于创新、勇于变革,就能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正如一位读者在留言簿上写的:“这里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书香,是那份让人心安的文化坚守。”这里也将见证更多人与书的美丽邂逅。

慢下来、静下来的精神家园

与中关村图书大厦的“大而全”截然不同,藏在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一隅的彼岸书店,更像一位隐士。

走近有着朴素外表的彼岸书店,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化大师饶宗颐题写的黄底红字的牌匾。店门右侧的落地窗上,“彼岸书店十六周年”的红色海报格外醒目。从略显狭窄的入口步入店内,眼前豁然开朗,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阳光透过顶部数百根橙色细线散射而下,这是主理人钠木用半年时间动手打造的“书店装置艺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

漫步店内,仿佛踏入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12个独立隔开的小书房如太阳光线般环绕着中央书区,每一间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书店不该追逐流量,而要成为读者心灵的‘垂钓处’。”钠木说。这位主理人用16年时间,将这家600平方米的书店打磨成了一个精神家园。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今天,彼岸书店“固执”地保持着它的纯粹。这里没有线上销售,不做网红营销,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着阅读的本真。钠木始终认为:“图书才是书店的灵魂。”这种看似“反趋势”的经营理念,让书店于闹市中开辟出一方静谧的阅读体验空间。

每周六的音乐欣赏会,是书店最动人的风景之一,也让这里成为乐迷们的精神驿站。有读者因为偶然听到店内播放的音乐剧而成为常客,也有音乐人专程前来,只为在书香与乐声中寻找灵感。“音乐与书籍一样,都是直抵心灵的语言。”现场的一位老读者说。

彼岸书店的美,不仅在于空间的营造,更在于它对生活美学的诠释。每年300多场的文化活动——书法、茶道、古琴、非遗体验,让这里成为园区白领与文艺青年的“城市客厅”。

“慢”是彼岸书店最动人的品质。在追求效率的当下,书店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不疾不徐地等待着愿意停下脚步的人。“昨天去了,偶遇老板给朋友介绍书店,从书本的陈设到装饰的巧思,真切感受到一个文化人沉静的内心和思维的广阔。”网友Tigrabbiter在社交平台留言说。

阳光在书页间跳跃,茶香在空气中弥漫,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关于阅读、关于生活、关于美的故事。这里没有喧嚣的促销,没有浮躁的打卡,有的只是书籍与读者之间最纯粹的对话。或许,这就是它被评为全国“最美书店”的真正原因——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它为人们保留了一处可以慢下来、静下来的精神家园。

256家书店共筑“书香海淀”

漫步在海淀的街头巷尾,书香的气息总是如影随形。全区256家书店如星辰般散布在高校林立的街道、科技园区与社区之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阅读生态图景。这满城书香,正是海淀区深耕“书香海淀”文化生态结出的硕果。

“2024年,海淀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1500余场,惠及读者600万余人次。”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坚持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深入推进文化赋能提质,进一步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搭建阅读推广普惠平台,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主题,结合海淀特色文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实体书店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在海淀区得到了重点扶持。自2020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实体书店256家,包括商场书店34家、校园书店35家、园区书店14家以及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书城6家。这些书店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布局合理的阅读服务网络。

全区37所高校不仅为书店带来稳定的读者群体,还成为面向青年群体推广“旧书新知”的“主阵地”,促进了图书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校师生与书店的良性互动,让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实现了有机融合。

在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推动下,“书香海淀”已浸润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串联起科技创新与人文传承的双重基因。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文化的海洋。如今,走进海淀区的任一家书店,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脉动。

记者 李平

来源:海淀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