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2月,土耳其KAAN首飞。6月,雅加达防务展,印尼与土耳其对外宣布大单,金额约100亿美元,数量48架,交付期10年,首批计划在2028年。两国高层在会场合影,背景板上是巨幅战机海报,现场照片迅速刷屏。
印尼豪掷100亿美元,订购48架土耳其五代机KAAN。东南亚和中东那拨最爱买好货的金主,原本是歼-35E的潜在客户,如今却集体把目光挪到土耳其。
2024年2月,土耳其KAAN首飞。6月,雅加达防务展,印尼与土耳其对外宣布大单,金额约100亿美元,数量48架,交付期10年,首批计划在2028年。两国高层在会场合影,背景板上是巨幅战机海报,现场照片迅速刷屏。
这事不只有印尼一个客户。埃及被曝会参与项目研发。阿塞拜疆、沙特也释放了采购或合作信号,传出沙特考虑再来一个百亿美元级别的订单,数量可能直冲三位数。一个以伊斯兰世界为核心的五代机联盟,轮廓越来越清晰。
摆在台面上的硬指标不算亮眼。KAAN还是在研型号,比起韩国KF-21,进度并不占优。首飞到量产,土方目标不过三四年,而行业里七八年才算常规。更要命的是,这架飞机的关键命脉,大把握在别人手里:当前使用的是美国F110发动机,飞控气动有英国的深度参与,配套弹药要兼容美制体系。这条产业链,一旦遇到政治风向突变,随时卡壳。
印尼敢签,胆子大是一方面,更现实的,是看重“工业门票”。这次签约不只是买飞机,合同里写了在印尼建总装线、建复合材料中心,印尼航空航天公司参与联合生产。说到底,他们买的是一整套资格和能力。背后还有一段过往:之前参与韩国KF-21项目,围绕技术转让闹得不愉快,留下了不小损失。吃过一次亏,更懂得规则。把筹码转到土耳其,争的就是话语权和产业链落地。
埃尔多安也很会讲故事。他把这单定义成穆斯林世界的技术自立。话语一转,原本只是军贸交易,立刻多了层身份认同。对很多中东买家来说,这句话有吸引力。买俄货,担心被美国制裁;买中国产品,怕被西方盯上;买美货,不好谈技术转移。那就买土耳其的。既是北约成员,系统相通;又是伊斯兰国家,舆论能接受;还愿意把生产线拉到你家门口。这套逻辑,的确能打动人。
但回到产品本身,KAAN的路并不好走。发动机是死结。现在靠F110撑着跑,后续要上马国产的TF-35000,目标时间被指向2032年前后。发动机这玩意儿,磨的是年头和底子。土耳其这一步要是走不稳,整机就悬在半空。除了动力,雷达也是硬骨头。土方自研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亮过相,外界提到TR组件产能和质量的挑战,能不能扛得住服役强度,还要时间检验。弹药配套倒是先用AIM-120、AIM-9稳住节奏,再逐步替换成国产导弹,听上去很务实,但供应链风险依旧在那儿。
土耳其这些年为发动机没少奔波。找过英国联合研发,卡在知识产权,谈崩。看上“台风”的EJ-200路线,四国不松口。江湖上还有另一条传闻路线:盯过中国的涡扇技术,希望通过巴基斯坦这条线摸点门道。外界说法不少,官方层面没有实锤。就算真有心,也很难成行。一是政治立场摆着,二是技术外泄有严密防护。更关键的是,KAAN属于重型五代机,哪怕能学到点东西,也未必能直接按上去用。
一边是技术卡脖子,一边是市场热到发烫,这种反差,才是今年军贸圈里最戏剧的一幕。表面看,是土耳其飞升成军贸新顶流。往里看,是一整套国家共同押注“可控”“可谈”的新路径:要飞机,更要工厂;要交付,更要参与。买方不再满足于当用户,想进生产线,想摸到技术,想把钱花出产业效果。这一招,正砸在不少传统军火商的痛点上。
再聊回印尼。别人觉得它敢赌,它自己倒挺清醒。高风险,对应高回报。能把总装线拽到国内,就算飞机晚两年,产业链和人才也落下来了。更何况,十年期交付,前面还有缓冲带。项目拆成一个个里程碑,按进度拨款,订单就变成了杠杆。对一个寻求从“武器进口国”转向“能力拥有者”的国家来说,这种路径,有诱惑力。
可汗联盟的扩容,会不会挤压歼-35E?冷静看,不必太焦虑。歼-35已经步入量产阶段,能出口,供应链成熟,隐身指标被外界普遍看好。要的是现货和战力的国家,倾向于先买到手、先形成战斗值班,再慢慢谈深度合作。土耳其这边,项目刚起步,系统工程要打磨,关键件要国产化,时间还要多给。中东和东南亚的采购逻辑也不一样。掏钱支持“兄弟”的叙事适合一批客户,追求立刻上阵的那批,还是看谁更稳。
真正让人需要留心的,是美国的态度。假如哪一天,F-35的出口闸门开大,价格条款再往下压,维护保障给到位,那才是对任何五代机出口的真正压力。可汗会被抢客,歼-35也会被挤空间。对买家来说,选择突然多了,对卖家来说,竞争瞬间白热化。
这场大单,也给中国军工提了个醒。除了性能和价格,买家越来越看重产业协同,愿意为“参与感”多付一些成本。歼-35的优势是成熟度和整合能力,接下来要在后勤保障、飞行员培训、联合演训、升级改造上拿出更体系化的方案,让客户买得安心、用得顺手、升级有盼头。至于价格战,不必跟风。五代机不是快消品,拼的是全寿命周期的战力和可靠度。
也有人担心,土耳其会不会借道第三国去获得别人不想给的技术。这个疑问不会消失。现实是,大家都很敏感。技术转让的边界日益清晰,各国的防护也越来越严。想靠旁门左道打通任督二脉,几乎没戏。更可行的路,还是老老实实砸研发、堆试验、熬工时。
最有戏剧性的镜头,还是那张合影。笑容背后,是双方各自的算盘。一个想把“顶流”坐稳,从军贸国变成规则制定者;一个想借力上台阶,把航空工业这个硬骨头咬下来。它们会在战机的机腹舱门、雷达罩、发动机喷管的每一个细节里,反复交手。技术之外,还有政治、舆论、金融,一起拉扯。
这场以五代机为核心的军工重塑,远没到落幕的时候。KAAN能不能按期交付,TF-35000能不能点火拉台架,MURAD雷达能不能稳定量产,印尼的总装线能不能转起来,埃及加入后会不会要更多源代码访问权,沙特的意向会不会落成合同,都是看点。歼-35的出口脚步会走到哪儿,美国会不会突然放开F-35,这些变量,也会把牌局一遍遍洗过。
来源:杭州发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