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中国的大银幕上出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那些曾经因为种种原因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海外经典电影,正以“重映”或“首映”的形式,跨越时间的鸿沟,与我们见面。
近两年,中国的大银幕上出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那些曾经因为种种原因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海外经典电影,正以“重映”或“首映”的形式,跨越时间的鸿沟,与我们见面。
8月8日,一部影迷心中“有生之年”系列的动画电影,在诞生15年后,终于正式登陆中国大陆院线。
它,就是豆瓣Top250榜单上稳居第153位,评分高达9.0的澳大利亚黏土动画——《玛丽和马克思》(Mary and Max)。
为了这次正式的相见,它使用了另外一个官方译名——《玛丽和麦克斯》。
背后的“孤独大师”:导演亚当·艾略特
在谈论这部电影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它背后的灵魂人物——导演亚当·艾略特(Adam Elliot)。
亚当·艾略特是澳大利亚国宝级的动画导演,一位名副其实的“黏土动画大师”。
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专注于用黏土塑造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充满瑕疵却又无比真实的“小人物”。
早在2003年,他就凭借短片《哈维·克鲁派特》(Harvie Krumpet)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其独特的“悲喜剧”风格早已蜚声国际。
艾略特的作品从不避讳人生的阴暗面,他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探讨着孤独、焦虑、死亡和精神困境,但又总能在最深沉的绝望中,挖掘出人性的微光与温暖。
他的镜头语言,就是用一帧帧定格的黏土,讲述一个个献给成年人的、笑中带泪的黑色童话。而《玛丽和马克思》,正是他迄今为止最广为人知的长片代表作。
去年的《蜗牛回忆录 Memoir of a Snail (2024)》也是出自他。
一部关于孤独、友谊与接纳的“成人动画”
《玛丽和麦克斯》的故事,始于一封跨越大洋的信。
影片开场在1976年的澳大利亚墨尔本——
8岁的玛丽,一个有着棕色胎记、父母疏离的小女孩,因为孤独和困惑,随手从电话簿上抄下一个美国地址,寄出了一封信。
另一端的纽约——
44岁的麦克斯,是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生活混乱却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中年男子。
他收到信后,意外地回了信,从此,两人跨越14,000公里的笔友情谊就此展开。
他们通过信件分享彼此的生活——玛丽的成长烦恼、初恋的甜蜜与苦涩;麦克斯的体重问题、对人群的恐惧以及他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搏斗。他们交换巧克力、寄送自己制作的小礼物,甚至分享彼此的眼泪。
电影的视觉风格极具表现力。全片以黏土定格动画的形式呈现,耗时五年,一帧一帧拍摄而成。
麦克斯的世界是完全的黑白,象征着他刻板、缺乏情感色彩的内心世界。而玛丽的世界则是棕褐色的,暗示了她童年的压抑与单调。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是玛丽送给麦克斯的那个红色绒球,它像一团火焰,点亮了彼此灰暗的人生,成为他们友谊最温暖的象征。
2009年首映以来,《玛丽和麦克斯》几乎收获了全球影迷的一致好评。
豆瓣上有影评这样写道:
“电影结束很久,我依然沉浸在玛丽与马克思的信件中,原来孤独的人也能互相取暖。”
IMDb评分高达8.1,烂番茄新鲜度95%。
它不是那种一时的感官刺激,而是像一封尘封多年的信——
当你拆开它,里面是柔软又沉甸甸的生命感悟。
来源:电影钟点房